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6 00:00 来源:多党合作·全记录 作者:杨天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切思想家都是立足于他所处的时代,回答那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因而这些回答一般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针对性。但与此同时,因其思考比

  三、利用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相伴而生,它摧毁了中世纪的小农经济和手工生产方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和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但是,它同时又充满血污和丑恶。因此,从资本主义降生人世以后,就同时出现了对它的歌颂、赞美与对它的批判和抗议。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大地缓慢地出现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思想界也就出现了或迎或拒两种意见。梁启超等人认为,资本家是“国民经济的中坚”,中国如果没有大资本家,没有托拉斯集团,就无法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因此,他们主张,在中国要积极、充分地发展资本主义。而以章太炎和刘师培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则严厉批判资本主义。刘师培提出:“抵抗资产阶级,固当今之急务。”

  孙中山和上述两派都不一样。一方面,他严厉批判资本主义,同时又积极提倡利用资本主义。早在1905年,他在比利时访问第二国际时就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防止往往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如像欧洲国家都曾发生过的那样”。第二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中国不能走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老路。他说:“近世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孙中山期望以西方为鉴,采取措施,另辟新途,创造出远比西方更高的新社会:“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1917年,孙中山制订《实业计划》,这是一份无比庞大的现代化工业计划。在其结尾部分,孙中山说:“吾之意见,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在这一段话里,孙中山除了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外国资本主义”的观点以外,还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互相为用”,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极具启发意义。

  四、混合经济

  在中国,实行何种所有制形式才有利于经济发展?孙中山研究了俄国革命的经验后,认为在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实行混合经济。

  十月革命以后,俄国一度实行军事共产主义。但在国家稳定之后,立即改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济的存在和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俄国革命的这一转变使孙中山意识到,高度的公有化经济,只有在欧美那样高度发展的国家中才有可能,像俄国,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说:“照俄国人说,俄国现在的实业和经济还没有大发达,实在够不上行马克思主义;要像英国、美国之实业经济的那样发达,才可以实行马克思主义。”又说:“俄国实行马克思的办法,革命以后行到今日,对于经济问题还是要改用新经济政策。俄国之所以要改用新经济政策,就是由于他们的经济程度还比不上英国、美国那样的发达,还是不够实行马克思的办法。俄国的社会经济程度尚且比不上英国、美国,我们中国的社会经济程度怎么能够比得上呢?又怎么能够行马克思的办法呢?”所以,他主张“师马克思之意”,而不主张“用马克思之法”。

  孙中山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实在太低。他说“中国人通通是贫。并没有大富,只有大贫、小贫的区别。”孙中山的中国只有“大贫”、“小贫”的思想常常受到人们的批评。这一思想有其错误的方面,但也包含着合理性,这就是,中国就整体来说,还是不发达社会,生产水平低,社会财富少,因此中国的急务是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基于此,孙中山主张,中国必须实行混合经济。他说:“中国实业之开发应分两路进行,(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是也。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孙中山认为,国家经营的企业之外,有些企业由私人经营较国家经营更为适宜,就应坚决交给私人去经营,国家不仅予以奖励而且要加以法律保护,并为之排除障碍。清末以来,政府官吏、官办企业常常阻挠民营企业发展。对此,孙中山坚决表示:“各种官吏的障碍必当排除。”

  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其积极方面,但也有其消极方面。怎样既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主义的积极方面,又最有效地限制其消极方面呢?孙中山提出的办法是“节制资本”。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表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这就是说,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有限度,这个限度的警戒线不在于比例大小,而在于能否“操纵国民生计”。对孙中山的“节制资本”思想,毛泽东曾给予很高评价,称之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构成的正确方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