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则久擅打“爱国牌”
辛亥革命网 2011-05-03 00:00 来源:《商史》 作者:朱英 查看:
宋则久名宋寿恒,字则久。1867年,出生于天津城西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在一家小钱铺当管事。宋则久7岁时入私塾读书,除背诵四书五经,对珠算也十分感兴趣。但由于父亲染上了鸦片烟瘾,全家陷入了困境。
数年后,父亲离开了人世,主要依靠长兄教珠算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宋则久15岁时即到义德泰绸缎庄当了学徒,三年学徒满师后,宋则久到庆祥绸缎庄当上了一名店员。随后的十余年中,他又相继在聚隆、德生锦等绸缎庄任职,在各个绸缎庄他都受到经理的重用, 在天津绸缎业中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1899年,32岁的宋则久应邀到天津著名的敦庆隆绸缎庄担任了经理。
经营创举
执掌敦庆隆绸缎庄之后,宋则久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经营管理方式,成效明显。一是采用招收学徒的新方法。公开发布招收学徒的信息,自愿报名,考核录用,从而提高了人员的基本素质。二是对学徒和店员专业培训。宋则久规定每日营业结束后,即在店堂摆开桌椅,向学徒和店员授课,由他本人亲自讲授。三是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宋则久在店内制定了一整套商务规则,店员做到各司其责,各行其事,井然有序。他认为“几天下事,有法则治,无法则乱。立法固然可贵,守法更为可贵。”四是采用新促销方式。宋则久沿铁路线将敦庆隆绸缎庄的广告延伸到了边远的城镇,还经常雇人在街头散发传单,后又在报刊上登载大幅广告。敦庆隆还发行“礼券”进行促销。另设立了“折子”,对一些固定的大客户实行赊账定期结算。
凭借以上举措,敦庆隆绸缎庄生意兴隆,年贸易额达到300万元以上。
抵洋实践
早在清末,宋则久就开始大力倡导国货,尤其是在敦庆隆绸缎庄大张旗鼓地宣传售卖“爱国布”,产生了广泛影响。天津工商界还于1911年5月成立了工商研究会,宋则久以其威望和热情被推举为会长,该会定期开办提倡国货之讲坛,共同商议工商改良和工艺革新事宜,并研讨开商智、兴商学等各项具体措施。
1912年,他发起创立了直隶国货维持会,聘请社会名流顾琅出任会长,自任副会长。为了促进国货运动的深入普及,宋则久亲自撰写了《直隶国货维持会请男女同胞快快入会》一文,在报上连日刊登。该文阐明“凡愿入会,不拘男女,只须开一个名条,写明姓名、年龄、籍贯、职业、住址即可,并无花费。凡入了会的人,所用的东西,全要买本国货。若果全国统能联络在一块,何愁吾们中国不富不强?”不仅如此,他还创办了《白话报》,发表大量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宣传国货运动的重要性。尤为可贵的是,宋则久意识到国货运动的深入离不开平民大众的参与。因此,他编写了朗朗上口而便于流传的白话诗文《维持国货歌》:“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的银子不见了!洋货好,洋货好,中国工厂立不住,穷人遍地怎得了!国货好,国货好,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厂多时闲人少。国货好,国货好,事浮干人工价涨,赚钱容易穷人少。救中国,用国货,国货畅销民安乐,国货畅销工厂众,穷人工作得吃喝。”
1915年,为了掀起国货运动的更大声势,国货维持会在天津公园连续三天举行大会,设立演说场、国货陈列场,并配以花鼓会、音乐班,形成人声鼎沸的盛会。公园入口的显 眼处贴着用大字书写的《直隶国货维持会告全国同胞书》,阐明“国货不改良,实业不能兴,中国永无弃弱图强之 日。 ”仅三天时间,题名加入国货维持会者就达334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