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则久擅打“爱国牌”(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3 00:00 来源:《商史》 作者:朱英 查看:
专卖国货
天津工业售品所是清末官办的一个机构,后因经营不得法,转而招商承办。宋则久原本即有一个心愿,即自行创办一家专卖国货的百货商场,因此决定承办售品所。宋则久1913年辞去敦庆隆绸缎庄经理职务,率领20余名主动愿意随他同行的店员,投资接办工业售品所,创办了天津第一家综合性百货商店。
工业售品所重新开张后,十分醒目地打出了“专卖国货”的大旗。“凡为国货,不拘优劣,皆列肆而售,洋货,概不售卖。”开业之初的售品所遭遇了货源不足的困难。 宋则久一方面加紧开辟外地货源,一方面利用原实习工厂的设备,招揽技师和熟练工人自行生产,同时采用文艺宣传和演出的形式,扩大售品所的影响与销路。此后几年,宋则久独资或与人合资开办了10余家纺织厂和板纸厂、卷烟厂,并在乡镇设立染织传习所,组织家庭手工业者加工织毛巾和袜子,帮助天津周围的一些小工厂生产仿制童车、木制玩具以及各种手工艺品。1915年,宋则久还创办了一份商业性刊物《售品所半月报》,既宣传振兴国货的重要意义,也起到了广告促销的作用。
宋则久在上海和南方许多地方先后设立了商品采购点,形成全国性的国货进货网络,售品所汇集了全国各地吃穿用行玩等各个方面的国货精品。在经营状况好转后,售品所开始举办大型活动,于1915年8月举行了售品所国货展览会,除展销全国各地的国货,还在会场演出传统名剧和自编自演宣传国货的文明新戏。次年,又接连两次举办国货展览会,参展的厂商日益增多,展品也更加丰富。到1932年,售品所已举办了15次国货展览会,在近代天津商业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除此之外,售品所还经常举办购货抽彩、竞卖会、儿 童选举会、“一元钱奖励法”等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深受顾客欢迎。
居弱图强
据日本外务省情报部1932年编辑的《现代中华民国满洲人名鉴》记载“宋则久是爱国布的创始人,是在天津有影响的实业家。1915年,他乘抵制日货之机,推销爱国布,颇获奇利。”在接办售品所之后,宋则久即着手利用10余个织染厂生产改良的土布,打上“爱国布”的标签。特别是织品所推广了一种自动脚踏织机之后,“爱国布”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引申开来泛指抵制洋布的某些特制土布。“爱国布”实际上大多是用日本纱织出来的布, 其具体生产方法是,先将极细的机制棉纱染成青、灰、蓝等各种颜色,然后织成幅宽2尺2寸、长1丈多的布,这样的尺寸刚好够一件袍料。与传统的粗厚窄幅土布所不同的是,“爱国布”做工考究,外观精美,并不比洋布逊色多少,而且价格低廉,较易为国人所接受。
当然,“爱国布”的畅销还得益于振 兴国货、抵御洋货的大规模爱国宣传。在历次抵制洋货运动中,使用“爱国布”几乎都会成为工商界乃至一般民众中的种具体爱国行动。因此,每当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兴起之日,就是“爱国布”更为畅销之时。尤其是“五四运动”爆发, 为反对日本企图强占山东及胶州半岛,抵制日货浪潮蓬勃兴起,“爱国布”广为畅销,日本商人惊呼:“爱国布及其他中国棉布逐渐抬头,大有蚕食我销路之势。”
为了保持“爱国布”对洋布的竞争力,宋则久还多次携带各种布样往来奔走于京津之间,请求政府减免对“爱国布”的课税。在他的艰辛努力之下,民国北京政府农工商部最终准允 “爱国布”只缴纳出口值百抽五之正税,沿途概免重征。这样就使“爱国布”在纳税方面与进口洋布享受大体相当的待遇,实际上是获得了免税权,从而使“爱国布”的生产和销售更加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