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与培养高素质人才
辛亥革命网 2011-05-03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第38卷第6期 作者:章开沅 查看: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21世纪的大学——发展、问题、前景及预测”,但我只想就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即当前大学教育的着眼点应是培养21世纪的新人。现在已经是1988年,还有12年,20世纪就要结束,21世纪就要开始。今后培养的大学生,如果按每个人有40年的工作时间来考虑,他们一生的大部分乃至全部时间,都将生活、工作于21世纪。前瞻性是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有的属性。因此,今天的大学就应该注意如何培养学生,使之能够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
21世纪的世界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未来学者们已经并且正在做形形色色的预言,包括各种截然不同的乐观的与悲观的判断。我是史学家而不是预言家,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即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乃至若干重要的新能源与新材料的开发,必将很快应用于生产并带动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而这种生产力的新进展,又必将引起社会生活、社会思想、社会结构,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所谓教育的前瞻性,就是要预见并力求适应这种深刻的变化。
当今的大学,为了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新浪潮的挑战,大多调整了自己原有的专业结构,即增添新专业并改造老专业,与此相适应的则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人们在应付眼前事变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更为长远的战略目标:21世纪所需要的大学毕业生,究竟是适应性较强、基础知识比较广博的通才,抑或是专业性特强而知识面比较狭窄的“专才”?
我的思想倾向于前者,理由如下:
第一,所谓新技术或高科技,多半是许多学科交叉或边缘学科的产物,知识面对于狭窄的“单一”专门家很难在技术革新的潮流中作出较大的贡献。应该注意到,当代科学的发展,具有从分离走向综合的趋势,这不仅是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内部与外部的相互渗透,而且还有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相互渗透以及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在专业调整与课程设置方面,包括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都必须适应这种由专到博、由分到合的新趋势。
第二,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特别是加强各种应用科学的发展,这些都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基础理论,因为基础理论毕竟是科学发展的源头与根本。一些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带体系的突破,往往是科技革新浪潮的先导;而任何科技的重大发展,又必须经过理论的总结与升华,才能对科学本身的发展产生较大的推进作用。只重技术而忽视基础理论的国家,可能获益于一时,但迟早会遭到历史的惩罚。
第三,当今和未来的科技革新日新月异,新学科的纷然杂陈与老学科的分化改组,不断对大学的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以冲击。面对这些接踵而至的冲击与挑战,大学既要有应变性,又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预见性则是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前提。因为,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的格局总是在不断变化,今天供不应求的热门新学科,若干年后也有可能成为“产品”大量积压的“冷门”。有经验的大学校长都懂得,除了国家其些特别急需的短缺专门人才以外,一般专业设置都不宜太专太窄,而必须考虑其得以比较长远存在的基础,以求避免刚刚培养出来的新式专门人才就面临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
我们强调培养具有比较广博的基础与通识型的人才,但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实际与放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科学生需要加强实验课、野外作业并适当参加工农业生产实践。文科学生则需要加强社会调查,适应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服务,多方面接触社会实际。学校当局还要注意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各种学生自己组成的学术团体与社会团体的作用,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回故乡或到边远地区以智力为当地建设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献身“四化”的优良品格,而且可以检验与发展其在校学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