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7)
辛亥革命网 2011-05-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中叶对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地将在中国发生的天才预见,被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辛亥革命史所证明。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这场革命是在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刺激、影响下发生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恰恰是,列强渗透的中心点之一湖北,成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
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所使然!
第二节 后期洋务建设的中心地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湖北不仅是帝国主义列强渗透的重点,而且也成为清朝洋务建设的一个新中心,这使得湖北跻入“开风气之先”省份的行列。
洋务派的后期代表张之洞(1837-1909)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出任湖广总督,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晋协办大学士,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以前,除两次短期署两江总督,一次入京编纂学堂章程外,一直督鄂,在近二十年时间内主持了耸动中外视听的“湖北新政”。“湖北新政”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二、建立近代文教设施,大量派遣留学生;三、改革军制,组训新军。恰在此期间,李鸿章的北洋势力经过甲午战争的沉重打击,其赫赫势焰大见低落,而张之洞在华中地区惨淡经营的“新政”的诸方面,更为举国朝野所瞩目。
一、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兴办及夭折
振兴实业是“湖北新政”的基础,它给湖北的社会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同其他洋务派官僚一样,张之洞开始兴办近代工业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枪炮武器,以实现清军装备的近代化。后来,张之洞又逐渐认识到,“中国岂能以兵存,仍是以商存耳。”[1]于是开始较广泛地致力于以“求富”为目标的“振兴实业”。在张之洞任内,湖北建成的官办军事及民用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湖北枪炮厂 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枪炮厂,电托使德大臣洪钧在力拂机器厂订购机器。光绪十五年(1889年)七月,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经与海军衙门及李鸿章电商后,将在广东任内订购的各种机器,改运湖北,择地汉阳龟山北麓,筹建湖北枪炮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冬,枪炮厂正式开工,光绪三十年(1904年),易名湖北兵工厂;年产步枪达一万五千枝,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共造步马枪11万枝,枪弹4000万颗,各种炮740余尊,各种炮弹63万余颗”[2]。其创办经费之巨、机器之新,与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相比,均驾而上之,“较津局既逾数倍,较沪局亦复加多。”[3]湖北兵工厂是清末民初最大规模的陆军兵器工厂。
(二)湖北炼铁厂 在广州筹建枪炮厂的同时,张之洞考虑到枪炮厂建成以后对于钢铁的迫切需要,遂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电托使英大臣刘瑞芬向英国谐德塞公司订购熔铁炉及其他铁厂需用机器,并拟在广州城外凤凰岗建厂。“未及开办,而移督楚,粤督李瀚章惮其繁重,奏请量为移置,清廷准将机器运鄂,择地安置。”[4]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张之洞决定将炼铁厂设在汉阳龟山下。铁厂从光绪十六年十二月正式动工兴建,到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大致完工。铁厂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炉两座。厂中雇佣外国技师约四十人,中国工人约三千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月,铁厂正式出铁,“初出钢料,成色无异洋制,足为造炮之用”。[5]在筹建汉阳铁厂的同时,为了解决铁矿砂和燃料问题,张之洞派员到各地勘察煤铁矿,发现大冶铁矿藏量极丰,且大都露在表面,开采容易。据当时估计,“每年开采一万吨,可供开采两千年”。又觅得大冶王三石煤矿、明家湾道士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月,张之洞委派张飞鹏、时维礼经办大冶铁矿;继之,又委以机器开采王三石煤矿和马鞍山煤矿。至此,湖北炼铁厂成为亚洲第一家以采铁、炼钢、开煤三事合而为一”的近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比日本八幡制铁所早六年。
(三)湖北织布官局 建立织布官局,亦为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兴办实业的计划之一。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电托刘瑞芬在英国订购布局需用机器,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后,织布局移武昌。光绪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织布局正式开车,共有纱绽三万枚,布机一千张,雇佣工人约二千五百名,日出纱一百担。“所织布匹甚为坚洁适用,所纺棉纱,坚韧有力”[6],产品“通行各省,购取者争先恐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