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7)(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中叶对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地将在中国发生的天才预见,被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辛亥革命史所证明。正如马克

  (四)湖北纺纱官局  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之洞看到棉纱“销路颇畅”,决定在武昌“文昌门外附近织布局购地添设南北两纱厂”,并“与上海良济、瑞记两洋行订立合同,配合湖北棉纱,能纺十号至十六号纱,订购新式上等精利机器全副,纺纱九万七百余梃”[8]。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北厂建成投产,称为“湖北纺纱官局”。纺纱局原系官商合办企业,由官商各出银三十万两为企业资本。开工后,商董因“官权太重”,难以合作,“请专归官办”[9]。南纱局则因经费短绌,终未建成,机器被张謇廉价购买作为大生纱厂设备。

  (五)湖北缫丝局  在增设纺纱厂的同时,张之洞还在武昌望山门外购地设厂,开办湖北缫丝局。委派丝商、候选同知黄佐卿主持。缫丝局有釜数二百织工三百人,每日制出上等品三十余斤,普通品十八九斤”[10]。

(六)湖北制麻局“制麻一业,中国向未讲求”[11]。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在武昌平湖门外,购地创设制麻局,“先购织机四十张,酌配梳麻等机,分别织布织绸”[12]。湖北织布局、湖北纺纱局、湖北丝局和湖北制麻局合在一起,组成“湖北纺织官局”,通称“布纱丝麻四局”。布纱丝麻四局成为湖北纱、布、丝、麻四种机器纺织业的发端,是清末民初仅次于上海的纺织业基地。

  此外,张之洞还在白沙洲兴造纸厂,在武昌武胜门外下新河建湖北毡呢厂,在汉阳赫山立湖北针钉厂、湖北官砖厂,在武昌保安门外南湖创武昌制革厂。又于武昌南陵街办模范工厂,“分纺织金木制革各种工艺,召集生徒,分班学习”,于汉口硚口下首设贫民大工厂,“专制普通简易用品,为教贫民自谋生计之用”[13]。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之洞离任赴京前夕,还计划在武昌下新河兴建武昌铁路机车厂,“专造铁路桥梁、车辆、叉轨及一切钢铁材料、机器”[14]。但后来未能付诸实施。

  张之洞督鄂期间还设立了商务公所、商务局两湖劝业场等机构,又开办铸钱局、官钱局,铸造银币、铜币,印制纸钞,统一、更新湖北混乱的币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惨淡经营,“费无量数之苦心,经无量数之痛苦,铢积寸累”[15],湖北终于以一隅之地,耸中外之视听,成为与李鸿章、袁世凯控制的北洋系统相并列的又一个洋务建设新中心。张之洞的势力亦“由武昌以达扬子江流域,靡不遍及”[16]。

  张之洞督鄂前夕,湖北除西方列强为出口服务建立的一些加工厂以外,大量存在的还是设备简陋,规模狭小的手工作坊。十九世纪末期,湖北大地首次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设的规模宏大、带有近代色彩的工矿企业。机器的使用,标志了生产领域里的一个全新的技术变革。湖北制铁厂尤为令人瞩目,它那“烟囱高过大别山(龟山)”的炼铁炉,“其机力之宏大,运动之灵巧,火力之猛烈,迥非向来土炉人工所能到”[17],它不仅是中国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而且还是远东最早的现代化钢铁厂。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月,铁厂出铁之日,“上海洋报馆即日刊发传单,发电通知各国”[18]。连一些外国资产阶级也惊呼:汉阳铁厂的崛起,“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19]。

  湖北官办企业创建之际,声势颇为盛大,然而,数年以后,这些企业便相继陷入不可解脱的困境。湖北炼铁厂由于巨额耗费,产品成本高昂,以至“如每日冶炉化出生铁一百吨,将亏本银二千两,是冶炉多煽一日,即多亏本一日”[20]。所炼之西门马丁钢,“制枪炮则尚非极致”;“制铁轨,亦不如洋厂精熟可靠[21]。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责备张之洞“湖北枪炮、炼铁各局经营数载,糜帑之多,未见明效”[22]。在“每月徒有工费,而无出货”,“以后用款无从罗掘;以前欠债无从筹还”的窘境之下,张之洞“心力交困”,不由哀叹,“鄙人实无颜再向朝廷请款,亦无词可以谢谗谤之口,是死证矣”。湖北织布局开机之初,曾有一番兴盛景象,“江汉关进口之洋布,岁少十余万匹,挽回利权不少”[23]。但不久,便衰败下去,1897年,织布局年产量为40876匹,不及1895年98745匹的二分之一,1889年,下降到14866匹,1900年,更降至4731匹,整个企业,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状态;白沙洲造纸厂因“内容未臻完善,办理又不得其人,开办后亏折不堪”[24];湖北针钉厂开工两年多,连换两任总办,生产仍每况愈下,1911年竟亏折十万元,到了“势非停办不可”的地步[25]。清政府只得将这些企业转交商办。

  张之洞在湖北兴实业屡遭挫折,这一事实向人们昭示了一个重要结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用移接的外科手术就可以奏效的,而必须把新生产方式发生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创造出来;只有打破宗法专制主义的桎梏,中国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化。而以武昌起义为高峰的辛亥革命,便是中国人为达到这一目标所作的可贵努力。

   参考文献:

  [1]《光绪二十七年电樊云川》,《张文襄公牍稿》。

  [2]《庸庵尚书奏议》卷9,第18页。

  [3]《张文襄公全集》卷47,北平文华斋1928年刊,第13-14页。

  [4]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第29页。

  [5]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第30页。

  [6]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第30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