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的新思考(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6 00:00 来源:《史学月刊》2004年06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是一种全新的研究体系,值得重视,但是也有不少令人疑惑之处。首先。市场虽然是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但它只是现代化的前提,并非现代化的本身内容,而工业化才是现代化的本身内容。其次,市场只是工业化的一个前提,而并非惟一的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可以作为现代化的标志,那么其他前提是否也可以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如此则现代化的标志将莫衷一是。第三,尽管市场是工业化的一个前提,也只是说它有可能促进工业化的产生,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它还需要有科学技术、制度变革等条件,否则在16世纪已经有明显发展的市场经济,为何在300多年中一直没有促使工业化产生,而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才有工业化的开端。第四,市场和商品经济在16世纪之前已经存在,16世纪以后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它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否有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的明显区别。第五,以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建成作为现代化开始和实现的标志,就意味着在非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工业化建设和实现都将被排除在现代化之外,从而也就完全改变了现有研究对世界各国建设和实现现代化所排列的时间表,有的将提前,有的将推迟。
因此。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传统社会因素虽然发生了不少的变异,但很难说它们已是现代化的因素,已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而只能说传统社会内部产生了对现代化的潜在适应性,或者说产生了一定的开始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变异都是在传统社会内部发生的传统社会经济的自然发展,作为现代化主要标志的机器大工业、民主主义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因素尚未产生,也很少有对这些现代化因素的思想追求,只能作为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即为以后面临外来资本主义因素时的对接和应对提供了一些条件。当然,这一说法所告诉我们的市场经济因素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以后的现代化史研究需要加强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关于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如何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问题,一般来说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传统社会因素逐渐转变为现代化因素;二是引进国外的现代文明对传统社会因素进行改造,使之快速转变为现代化因素;三是完全引进国外的现代文明在传统社会中直接建立现代化因素。其中前两个方面也可以合而为一,成为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二元社会结构.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来说,第一个方面主要是研究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的某些传统社会因素,它的内在质素是如何随着社会环境的现代化而逐渐现代化的,如农业、商行、钱庄、当铺、工场手工业、行会组织等。第二个方面主要研究某些从传统社会延续下来的因素,如何通过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和体制,从而很快地改变为现代化因素,如农业中随着现代的耕作技术、生产组合方式的逐渐采用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而产生某些现代化因素;有些工场手工业因添置机器设备而改变为现代工业;有些钱庄因改组为银行而成为现代金融业。第三个方面主要研究这些通过从国外引进而直接建立的现代化因素的生存发展问题,如怎样处理好现代化的设备和形式与传统思想意识和管理体制的关系。
二 现代化史研究的总体对象是工业社会史
现在,国内外有一部分学者对现代化的研究范式提出了一些质疑,有的甚至认为现代化研究范式已经过时,其主要理由是认为现代化研究对象的非普遍性和不确定性。这种质疑主要出于两个疑虑:一是认为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核心指标,但是世界上有些国家和地区可以不通过工业化而实现现代化,因此现代化研究的对象没有普遍意义。二是认为现代化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现在,中国等后进国家还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后现代化时期,到世界各国都实现了现代化而进入后现代社会之时,乃至再往后的未来社会,现在所运用的现代化概念显然不再能成立,而从时间和时代上来说“现代”和“现代性”是一个永恒的概念,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将继续存在,那么现在所谓的现代化范式的“现代”和“现代性”概念与未来社会的“现代”和“现代性”显然是不同的,而称谓则必将继续延用,因此现代化研究的时代性和现代性是无法界定的,进而言之,现代化的概念也是不明确和不确定的。这两个疑虑的提出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不足以否定现代化的研究范式,只是向现代化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现代化研究范式作出新的思考和调整。
对于第一个质疑,我认为是对现代化概念的不完全理解所至。现代化当然包涵着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而某一个国家和某一个地区的现代化也可以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实现道路和模式.但是,现代化更是一种全人类的现象,更是一个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现代化的全人类性来说,它的实现必须要以工业化为基础,即使是现在已进入所谓后现代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状况如何,仍然是衡量其经济景气状况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其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的有所降低只是因为其工业生产已充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而不是工业化基础地位的丧失;至于某些国家和地区主要不是通过工业化而是通过资源输出,或发展旅游和第三产业使其人民生活实现现代化,但是这只是极少数的小国家,而且归根结底也是依赖于工业化的,如果没有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和它自己的一定程度的工业化,那么有谁去购买它的资源,又有谁去它那里旅游、购物?它又将如何开发大量而优质的资源,又将如何提供可供人们享受的高档旅游设施和可供人们采购的丰富物品?因此,从现代化的大概念来说,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无可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