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女英雄杨惠敏的坎坷人生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文史博览 作者:张磊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37年中日淞沪大战中,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冒死向坚守四行仓库的中国守军献旗,这种惊人之举和死守仓库的八百勇士的英勇事迹一起,震惊中

  1937年中日淞沪大战中,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冒死向坚守四行仓库的中国守军献旗,这种惊人之举和死守仓库的八百勇士的英勇事迹一起,震惊中外,美国新闻媒体称誉她为“中国圣女贞德”。但她此后的人生路充满了坎坷。

  女童子军冒死献旗

  1937年8月13日,被世人称为“血肉磨坊”的淞沪会战爆发。10月27日晨2时,国民党部队72军88师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后升为团长)奉命带领一个营的兵力,进入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国民党88师参谋长张柏亭冒险选中了此地作为掩护部队撤退之所。

  27日,日军对四行仓库守军进行了多次进攻,仓库守军孤军作战,战士们身心俱疲,战斗力下降。为了鼓舞斗志,谢晋元致电张柏亭,请求给仓库守军送一面国旗来,并输送食品弹药等物资。

  1937年10月29日晨,也就是谢晋元率部进驻仓库的第三天,一面12公尺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升起在四行仓库楼顶!在到处都是侵略者旗帜的上海,此面旗帜格外醒目。半个租界的群众都疯狂了,苏州河畔挤满了观旗的人群,连许多外国人也为之动容。一名英国军官甚至在河畔集合部队,下令部队举枪向这面国旗致敬。此事自然成了当天中外新闻关注的焦点,上海《申报》这样写道:“晨曦初上,国旗飘展,隔河民众纷纷脱帽鞠躬,感动落泪。”激动之余,人们不禁要问,在这四面被围的严密封锁中,是谁为守军送去了这面珍贵的国旗,又是如何送去的呢?

  原来,张柏亭在接到守军请求后,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上海市商会,商会会长王晓籁又把任务具体布置到了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

  在获知此消息后,团里的杨惠敏立即找到服务团团长,请求把献旗任务交给她。获准后,她激动地表示:“我太兴奋了,我有幸来做这件事!我愿意尽我的力量完成这个任务,即使牺牲!”入夜后,杨惠敏从茶叶大楼出发来到四行仓库以东的公共租界溜过西藏路,从西藏路新垃圾桥匍匐前进。因为租界军队的默许,杨惠敏得以顺利从西藏路东的租界来到四行仓库东侧,在到达东侧窗口时,已得到消息的守军用绳子把她拉进了仓库。

  据杨惠敏回忆,当谢团长接旗时,他本人及周围官兵均激动落泪。献旗之后,谢晋元带杨惠敏参观仓库,并看望受伤战士。当看到战士们躺在血泊中的惨况,杨惠敏大受触动,遂向谢团长提出要一份守军的名单,以便国民纪念。这让谢晋元很为难,一方面要严格对敌保密,另一方面又不忍拒绝这位小勇士的一片丹心,于是他让文书从原来第l营的名单中临时抄了许多人名,做了一份假名单给杨惠敏。此名单上的守军数目比实际人数翻了一倍,约有800个名字,这就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29日清晨,杨惠敏参加了守军举行的升旗仪式。当时守军连根像样的旗竿都没有,就临时找了两根竹竿扎成旗竿,配上绳索。升旗仪式规模不大,只有20余人参加。

  升旗仪式结束后,杨惠敏却不肯离开,表示要留在仓库为战士们服务。但此时仓库异常危险,据杨惠敏回忆,谢晋元亲自开了侧门,将她推了出去,并说:“我们永远记得你,去呀,冲过去,跳下河!”因为天色已亮,不可能原路返回,所以她跳入苏州河游回了对岸。杨惠敏回忆说,在跳河时,还有颗流弹从她身边飞过。

  上岸之后,杨惠敏得到了商会的接应,她马上将名单交给了会长王晓籁,于是“八百壮士”死守仓库的英勇事迹便被宣扬开了。而杨惠敏这位花季少女,也因冒死献旗的壮举,成为名噪一时的传奇人物。29日这天,她的事迹和照片占据了上海各大小报纸的头条位置,《良友》画报还把她作为当期的封面人物。

  献旗英雄名声大震

  1938年,由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影片《八百壮士》问世,由袁牧之扮演谢晋元,著名影星陈波儿扮演杨惠敏。此时,杨惠敏更是出尽风头,影片放映期间,她多次受邀作游行宣传。南京沦陷之后,杨惠敏被召往战时首都汉口。在汉口她受到了热烈欢迎,并受到宋美龄的召见。

  作为国民党宣传抗战的“形象大使”,杨惠敏于1938年8月被指派赴美国纽约华沙镇参加世界青年第二届和平大会。在美国,杨惠敏在华侨界受到了英雄式的欢迎,极大地宣传了中国的抗战。会议结束后,中央财政部又电汇500美元资助她继续旅行,以宣扬国威。杨惠敏此后共接受英、法、德、意、荷等十余国的邀请,两年内,巡回发表演说达300余次。

  “英雄之旅”之后,杨惠敏回到了重庆,又被国民党多位要员接见,如军统局副局长戴笠以及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等。财政部部长孔祥熙甚至还安排杨惠敏在相关部门挂名,每月坐领干薪500元。不久,宋美龄又一次召见了杨惠敏,勉励她好好读书,并交待教育部安排。开始时,教育部安排杨惠敏到中央大学旁听,杨惠敏“太好动”,受不了这个第一学府的严规,后又被教育部保送到坐落于歌乐山的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就读。在这里,杨惠敏也不安静,后因参加学生运动等原因受到校方警告,她一气之下又想离开。

  这时,一位美国侨胞帮杨惠敏办好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入学手续与奖学金,因此她得到了赴美留学的机会。但是去美旅途遥远,为了凑路费,杨惠敏居然直接找到财政部长孔祥熙向他申请政府资助。在战时财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孔祥熙直接批了一张3000美元的支票给她,可见杨惠敏当时在国民党内受关照的程度!拿到支票后,杨惠敏决定启程前往香港,从那里转道去美国。出发前她又去拜见了宋美龄,向她辞行,宋美龄出于对青年人的爱护,还嘱咐她“凡事应三思而行”。

  就在杨惠敏在香港准备转往美国之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留学计划落空。杨惠敏只好化装成小商贩,夹在难民之中转回大陆。她经广东惠州赴曲江,在曲江县得到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的收容。该委员会在曲江设有难民接待站,主任为陈志皋(曾为法租界巡捕房的律师,1935年5月与中共特科人员黄慕兰结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