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2001.7 作者:严昌洪 查看:
一
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2001年5月25-27日在历史文化名城随州市举行。这次会议是我省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系列活动的隆重序曲,也是对近年来我省辛亥革命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与检阅,同时又是为今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所进行的学术准备。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理事长蒋祝平专门为会议发来贺词,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特别是武昌首义的历史功绩,充分肯定了以章开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在辛亥革命研究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要求全省社科界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努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党的历史知识,宣传党的丰功伟绩,弘扬党的理想,以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发扬光大我省“辛亥革命研究这张学术名牌”。湖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活动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王重农出席会议并讲话。王重农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这次会议既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我省独特优势的体现,全省社科界的同志要再接再励,多出成果,多出精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袁焱舫同志侧重就做好纪念建党8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的有关活动发表了重要意见。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章开沅在美国发来贺信。
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随州市委宣传部、随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以及新闻单位代表共60余人出席了讨论会。
会上讨论认真,争鸣热烈,各小组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如,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孙中山“天下为公”题词的背景、孙中山“德治”思想与法治的关系、辛亥革命时期中德关系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对若干论文提出了修改意见。
二
会上交流的论文反映了近年来我省辛亥革命研究的新进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面有所扩大,提出了若干新的课题。这次会议收到的论文涉及面相当广泛,有不少属于新课题。如,有的论文对清末幕僚精英人物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作了客观的考察;有的论文认为辛亥前后西北军阀完成了由封建时代旧式军阀向民国时期新军阀的性质过渡,而辛亥革命对他们的角色转换起了催化作用;有的论文论述民国初年同业公会的政治参与,并比较了民初与辛亥时期商人政治参与的不同特点;对过去人们并不太注意的孙中山的金融理论和实践、刘师培的公德私德思想、商事仲裁制度等所进行的初步探讨,都是很有新意的。黄兴作为辛亥革命巨子,过去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实践家,早几年已经有人开始研究黄兴的思想理论,认为他也是一个思想家,这次会上有论文从黄兴的言论中爬梳整理出黄兴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加深对这位历史伟人的认识很有帮助。从前一些号称“中国文化史”的论著常常不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研究,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化不够了解,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学者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也相当薄弱,使写作包罗各民族文化的中国文化史缺乏深厚的基础。现在许多民族学者投入到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会上一位回族学者对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的论述可谓对“这种有价值的运动”进行了“真挚的认识”(顾颉刚语)。这些新课题大多是初步提出,粗浅涉及,要取得更大成就,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2、老课题的研究有所深化,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起点比较高,许多重要课题已经有了多年的研究和积累,要想有所突破,必须下很深的工夫,可喜的是这次会议在若干重要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孙中山领导的南方十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而武昌起义却一举取得成功,原因何在?过去虽然进行过很多比较研究,但都没有提到两种不同的武装起义战略或模式的高度来认识、来进行比较。一篇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孙中山领导的起义概括为“外起内应”模式,而湖北革命党人走着另一条不同的起义之路,这无疑深化了对同盟会内部武装起义战略的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兴起“黄祸论”,宣称中国等东方黄种民族的国家是威胁欧洲的祸害。从前人们对这种理论为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和掠夺东方制造舆论的卑劣目的进行过揭露和批判,会上一篇论文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中国人对“黄祸论”的反应,使得对“黄祸论”的研究亦有所深化。清末新政中官制改革过去论述也不少,但多集中在中央官制改革方面,对地方的官制改革研究却不多。有的论文从清末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地方主义势力的形成、地方行政体系对民初地方政治架构的影响等多个层面上论述了清政府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一篇研究张謇与集团动力的文章,对张謇等江浙绅商集团的历史作用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分析该集团如何左右立宪、如何操纵与消解革命,揭示了他们对辛亥前后中国社会走向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