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2001.7 作者:严昌洪 查看:
对于民国初年黄兴的政治倾向,过去受“孙中心观”的影响,扬孙贬黄,以孙划线,把黄说成是“右派”或“中间偏右”的人物,或“妥协派”,给他加了许多微词。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黄兴的研究不仅多了起来,而且对他的评价日益趋向客观、公正。一篇评论民初黄兴基本政治倾向的文章,不仅提出了评价历史人物政治倾向的三条原则:一、对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的态度;二、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三、看主流,察本质。而且利用这三条重新评论了黄兴在民国初年的基本政治倾向,认为黄兴在民国初年坚持反对外国侵略,坚持反对专制独裁和帝制复辟,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人治,主张法治,提倡大力发展工商业,为国家奠富强之基,其主流是好的。至于赞成南北议和,以及让位袁世凯,是一次有原则、有条件的妥协,条件就是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民国,以此为据,说妥协是黄兴在这个时期的基本倾向,是不符合当时实情的。有的论文对辛亥以来将近一百年的中国文化重建工作进行了回顾,认为文化重建是辛亥革命留下的世纪遗嘱,至今尚未完成。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重建的三个条件:宽松的政治环境、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健全的法律保障。
3、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除了上述两种武装起义模式的区分、评价历史人物政治倾向三原则的概括、文化重建三条件的提出,都具有理论意义外,有些论文还利用新的理论或新的研究方法,对一些重要问题从新的视角去审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辛亥革命中新军的作用过去研究较多,但多是从革命党人利用新军作为工具来发动起义的角度考察新军,新军是被动的、被利用的角色,而一篇“关于新军发难辛亥的历史言说”,从政治学的角度,运用“政治逸轨”、“内铄型革命”、“政治博弈”等概念,对清末新军的“革命化”及其在政治变革中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新的诠释,说明了军人集团在失序社会中的主角地位,这就科学地说明了作为维护清朝统治工具的军队为什么会被人利用来反对清王朝。孙中山在革命中对依靠力量的认识是有偏差的,不仅没有依靠广大劳动群众,甚至对国内资产阶级联系也很少,什么原因造成的?有的文章从孙中山的筹款活动这一新的角度去分析他对革命依靠力量的认识:革命需要经费,而华侨那里比较容易弄到钱,所以他就重视依靠华侨,称其为“革命之母”;他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形成,只有大贫小贫之分,大家都没有钱,所以没有求诸国内资产阶级和城乡民众,使其领导的革命与社会阶级基础脱节,给革命带来不利影响。有的文章从主权意识的确立与民族国家认同的角度既肯定了20世纪初年新式知识分子的民族觉醒,又分析了他们在民族共同体认同上的危机,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还没有找到从文化民族到政治民族的有效的转换机制和方法。有的文章从“行动角色”与“观念角色”或“革命家角色”与“思想家角色”的双重角色的逆向互动中,去理解孙中山的民权主义高扬与悬空的困境,认为孙中山一生的理论和实践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学理缺席”、“主义退场”的情况,“民权”在其“民权主义”和“民权斗争”中已经开始悄悄淡出。有的论文从武汉城市近代化为武昌起义提供了城市背景,张之洞对新生代楚才的培养为武昌起义提供了动力源等角度,对张之洞的“种豆得瓜”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张之洞与武昌起义虽没有直接联系,但却有深刻的间接影响。他对辛亥革命环境的缔造、辛亥革命力量的培育,在远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在生前通过对武汉城市近代化、新学堂及新军的打造,为革命准备了客观条件。这些文章都在不同程序上深化了对复杂历史现象的认识。
4、为现实提供关照或借鉴,体现了史学工作者的参与意识。有的文章从关注现实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对历史事件的意义、对历史人物的思想等进行阐释,为现实提供了历史的关照或借鉴。如,对孙中山“德治”思想的探微,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今天“以德治国”方针的认识;对武昌首义精神的概括,对武汉历史文化形象的设计,对于武汉人弘扬首义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发展旅游事业都是有帮助的。有两篇文章论述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与国共两党合作和斗争的问题,观点不尽相同,但都涉及到辛亥革命、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辛亥革命90周年,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如何处理两个纪念活动的位置、关系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我们如何正确理解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观点。在讨论中,多数人认为,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肯定产生了影响,但在提法上要慎重,要经得起推敲。有的人认为,这两个历史事件之间有一个契合点,那就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旧式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救中国,才选择了建立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90年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孙中山和辛亥志士们的愿望,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
这次学术讨论会上所提交的论文,大部分都有一定水平,有的是资深学者长期研究的成果,有的是历史学博士们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基础都很好,说明近年来我省史学工作者在艰难的环境里坚持辛亥革命研究,使这门分支学科获得长足的进步。会上新人辈出,他们将新的思想观念引进辛亥革命史研究,打破了从前的许多思维定势,开创了新局面,表明辛亥革命研究后继有人。
三
这次讨论会的论文也还存在若干问题。如,论文选题比较分散,使得讨论的问题不够集中,难以深入。有的论文题目大而空,像“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潮与近代社会”,就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在一篇短短的论文中要将这个问题说清楚有一定的困难。有些老题目没有做出多少新意来,如,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列强的对华政策,都是别人研究较多的题目,要写出新意来不容易。有的文章对所论述的对象把握不准,需要进一步推敲。有些文章是急就章,有的作者平时对辛亥革命研究不多,为了表示对纪念辛亥革命4/ 周年活动的参与,临时赶出来的文章,论述自然较为肤浅。有的论文本应涉猎的史料却没有见到,或没有运用,使得对问题的论述受到很大局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