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敌”成为榜样: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对日本(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鸦片战争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国人主要关注欧美,很少研究日本。但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出现了介绍和研究日本的热潮。梁启超正是顺

  2、研究日本商法商规,建立商会管理制度。梁以日本为考察对象,曾专写一篇《论商业会议所之益》,分析了商法商规的重要性及其在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特殊作用,并郑重提出:“日本商学商法之书,不可不研究也。日本商法,采自泰西,集诸邦之长,定一成之律,诚保商之甲胄,抑亦经商之圭臬也。”[3](P8)

  3、译西书,尤其是译日本书。梁启超认为译书是为变法提供精神食粮,日本维新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翻译欧美图书。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法律、思想文化及艺术等方面的图书,大都译成了日文,为日本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清廷要变法,必须大力译书。但梁认为,中国通欧美文字者少,学起来也难,最好的办法是从日本翻译,这样事半功倍,收益速且高。

  4、仿日本妥善合理地安置旧官僚。梁启超向来认为变法的根本在变制度,变制度的关键是改官制,改官制的核心是“弃旧用新”,但旧官僚的裁撤是最难办的一大问题。他根据日本维新的经验,提出对旧官僚:一是给其爵位,使其心理平衡;二是减少或免其办事,分出部分或全部权力;三是增加其俸禄,得到实惠。这种办法,在日本确实可行,但在清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中国的官僚视权如命,仅用收买的办法是不会服从的。不用强大的带强制性的办法给予“剥夺”,旧官僚的反抗是消除不了的。梁启超在这方面难免书生气太足了。

  5、变法应一省或数省先起,推及全国。梁启超在《南学会叙》中明确提出:

  吾闻日本幕腐之末叶,诸侯拥立者数十,而惟萨长土肥四藩者,其士气横溢,热血奋发,风气已成,浸假遍于四岛。今日中国之大,积弊之久,欲一旦联而合之,吾知其难矣。其能如日本之已事,先自数省者起,此数省者,其风气成,其规模立,然后浸淫披靡以及于他省,苟万夫一心,万死一生,以图之,以力戴王室,保全圣教,噫!或者其犹可为也。[1](P66)

  这种办法应该说是可行的。问题在于“出头鸟”究竟有多大实力以及“出头”时全国的大气候如何。梁启超在仿效日本,呼吁变法时,一味地模仿有余,结合中国实际认真思想不足。由此可以讲,梁的日本观颇具直观倾向。

  二曰,建立开放的环境。

  古代搞改革可以关起门来搞,近代的改革由于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并带有世界意义,闭关自守是绝对不能成功的。改革和开放如某车上的左右轮,缺一不可。客观来讲,开放是改革的基础,改革是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梁启超在认真研究日本的明治维新史后,在甲午战争后的数年中总是批判闭关自守,呼吁清廷开放。他认为日本由于开放,一是加强了和世界的联系,使日本成了世界一分子,进入了世界民族之林;二是促进日本工商业发展,解决了日本发展经济当中难以克服的许多问题;三是加强了日本与西方各国的文化交流,开阔了日本人的眼界,更新了观念,解放了思想;四是培养了日本人的竞争意识,滋长了争强好胜的进取精神。而这种在开放环境中形成的竞争思想,对一个民族的腾飞和改革的成功尤为重要。梁启超指出:

  西方天演家之言曰,世界以竞争而进化,竞争之极,优者必胜,劣者必败,久而久之,其所谓优者,遂尽占世界之利权,其所谓劣者,遂不能自存于天垠,此天演之公例也。虽然,优之与劣,果何自分手,智而强者常趋而进于优,愚而弱者常退而即于劣。故自存者必以求智求强为第一义。等是人也,何以此智而彼愚,此强而彼弱,合众人之识见以为识见则必智,反是则愚;合众人之力量以为力量,则必强,反是则弱;故合群者战胜之左券也。⋯⋯东西各国,皆合其一国之力以与我相竞,我亦必合一国之力然后足以抵制之,大局昌,则人人受其利;大局损,则人人受其害。[3](P10)

  一个国家开放的过程就是走向和世界各国竞争的过程。梁启超通过日本的开放历史,引申出竞争的观点,是颇富哲理性和现实感的。说到底,建立开放的社会环境就是逐步确立世界一体化的自由竞争机制。没有这种机制,改革不可能成功,民族不能振兴。梁启超在百年前能看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