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敌”成为榜样: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对日本(5)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鸦片战争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国人主要关注欧美,很少研究日本。但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出现了介绍和研究日本的热潮。梁启超正是顺

  三曰,重教育,育英才。

  梁启超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他将教育视为救中国的根本。甲午战争后,随着其改良主义政治理论的逐步系统化,其对教育的改革以及通过教育来培植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言论越来越多,并且亲自执鞭任教,献身于新学堂的创建的维新人才的培养。这虽然与他“开民智”的一贯主导思想密不可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受日本的影响。在梁看来,日本之所以变法成功,之所以在短短二三十年内雄视亚洲以及世界,根本的原因是重视教育。试一解甲午战争后梁的论著,总是反复以日本兴办新式教育的历史经验来呼吁中国人为教育的勃兴出资出力。他明确指出:“泰西诸国,首重政治学院,其为学也,以公理公法为经,以希腊、罗马古史为纬,以近政近事为用,其学成者授之以致,此为立国基第一义。日本效之,变法则独先学校,学校则独重政治,此所以不三十年而崛起于东瀛也。”[5](P3)梁启超从变法的政治指导出发,把办政治学堂放在首位,其日本观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质,受其政治需要所左右。不过他确实看到了日本社会变革成功的根本。教育这种功用,是潜在的,又是带决定性的,愚蠢的政治指导者往往会忽略。梁启超特有的政治敏感,使他不仅能从日本的教育来促进清末教育的发展,而且还将女子教育特别是日本的女学视为开民智的关键。这对一向歧视妇女的中国人来讲,确有振动。请看梁的惊人之论:

  今语人曰,欲强国必由学校,人多信之。语人曰,欲强国必由女学,人多疑之。其受敝之原,尚有在焉。今日攘臂奋舌,以谈强国,震惊于西人,而思效其长者,则唯是船舰之雄也,枪炮之利也,铁路之速也,矿务之盛也,若此者,皆非妇人所能有事也。故谋国者曰,教妇人非所急也。而不知西人之强在此。⋯⋯农业也,工作也,医学也,商理也,格致也,律例也,教授也,男子所共能,抑妇人所共能也。⋯⋯西方全盛之国,莫美若,东方新兴之国,莫日本若。男女平权之论,大倡于美,而渐行于日本,日本之女学,约分十三科:一修身,二教育,三国语,四汉文,五历史,六地理,七数学,八理科,九家事,十习字,十一图画,十二音乐,十三体操,其与男学相出入者,不过数事而已。……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4](P43)

  女子由于肩负着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的主要任务,其社会性和民族性往往大于男子。将女性的解放和素质作为衡量一国强盛的尺度,无疑是科学的。在甲午战争之后那种国民水平低劣的年代里,能够有这种见解的只有梁启超。因此,梁的日本观并非直观,而是观察和思考相结合,观日本和观中国相结合,观日本与观全球相结合,其哲理性和现实性、启发性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M]北京:中华书局,1936

  [2]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4

  [3]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4

  [4]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4

  [5]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M]北京:中华书局,1954

  【作者简介】李喜所(1946-),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留学史和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