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的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传承》 作者:刘继兴 查看:
如今一提近代的军校,许多人言必称黄埔。其实,曾有过一个近代军校比黄埔还厉害,这所军校的大门陆续走出了 8313 名毕业生,他们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元帅朱德(第3期步兵科学生) 和叶剑英(第 12 期炮兵科学生)、国民党陆军上将朱培德、王钧、金汉鼎、唐淮源、范石生等。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毕业生中还有韩国首任总理兼国防部长李范奭,越南临时革命政府主席武海秋(讲武堂韶关分校毕业),朝鲜人民军总司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崔庸健元帅……
一
云南陆军讲武堂从 1909 年成立至 1935 年,这 26 年内共培养8313 人。1935 年之后,这里就改成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即黄埔昆明分校。1938年1月,又改为黄埔五分校。
甲午战争战败以后,痛定思痛的清政府开始着手扩编新军。1895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编练新军,随即全国推行。云南于1899年设立陆军武备学堂,这个学校其实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前身。
1909年 9 月 26 日,旧历八月十五那天,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创立并开学。后来,张开儒、唐继尧、罗佩金、顾品珍、庚恩旸、李烈钧等先后进入云南讲武堂任教。讲武堂教官大多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且多为同盟会秘密会员。
云南讲武堂有 21 人担任过总办,在这 21 人总办中,贡献最大的、影响最深的是李根源先生。李根源毕业于日本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他后来出任大汉军政府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等职务,还担任过一天的中华民国国务总理。
1909年 8月 29日,李根源受到护理云贵总督沈秉堃召见,被委任为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监督”相当于主管教学的副校长。1910 年,李根源升任总办,“总办”也就是校长,沈汪度为监督,张开儒为提调。这样,讲武堂的一、二、三把手全为同盟会员所担任。这一点,清政府并不知道,因为当时同盟会员是保密的。李根源的祖上就是南明王朝时“反清复明”的骨干,他筹建讲武堂,选址就选在明朝开国元勋沐英镇守云南时的练兵场上———翠湖边的一大块空地上。他要在此继承祖先遗志,练一支革满清之命的精锐。后来他把自己在讲武堂的居所起名为“思沐小墅”,其思念的“沐”,就是沐英。
云南讲武堂设步、骑、炮、工四个兵科。学生分甲、乙、丙三个班。甲班和乙班主要训练现役军官,学期为一年。最值得注意的是丙班,这个班在社会上招收16岁至22岁的具有中等文化以上、品行端正、身体强健者200人,学期长达三年。朱德被录取在丙班步兵科学习,是讲武堂第三期学生。从丙班共走出了49位将军与元帅,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曾叱咤风云。
二
当时云南讲武堂有个很厉害的兼职老师,他就是有“护国军神”之誉的蔡锷将军。蔡锷在云南讲武堂兼职时写的教材 《曽胡治兵语录》 广受学员们的欢迎。这本书在 1924 年黄埔军校成立时,校长蒋介石曾将 《曾胡治兵语录》一书作为教材,印发学员学习,并亲自增辑“治心”一章,加序言再版印行。此书后来还被评为中国十大兵书之一。
蔡锷在云南领导的护国运动中,与云南讲武堂的师生们一起,誓死捍卫共和的旗帜,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壮歌。他们在武昌起义后的1911 年10 月30 日成功发动革命,夺取了云南的政权,成立了以蔡锷为都督的新政府———云南都督府,又在袁世凯称帝后率先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了护国军政府。蔡锷等举兵讨袁,历经数次血战,护国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袁世凯死后,国家重新统一,重新召开的国会一致通过,将1915 年12 月25日云南护国首义纪念日定为全国性纪念日。
在这两次革命中,云南讲武堂的师生奋不顾身勇敢杀敌,成为了革命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仅在战火中考验了自己,而且他们的行为与牺牲为云南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正如梁启超所言:云南“以一隅而抗天下,开数千年历史之创局;不计利害为天下先,拯国命于垂亡,当为全民感谢”。
韩国首任总理李范奭(当年化名李国根)、朝鲜人民军总司令崔庸健元帅、越南临时革命政府主席武海秋等都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李范奭等进云南讲武堂时十分秘密,他15岁来中国,在上海担任过韩国复国运动领袖申圭直与孙中山之间的通讯员。当时流浪在上海的韩国临时政府提出了要求,要求中国给他们培养一批军事人才,孙中山先生就跟当时云南督军唐继尧将军打了招呼,让李范奭通过秘密的渠道,秘密的形式辗转进云南讲武堂。
当时朝鲜、越南革命青年进入讲武堂是保密的,只有唐继尧本人知道,教官都不知道,就连校长郑开文对这些学员的真实身份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