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的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传承》 作者:刘继兴 查看:
李范奭分在骑兵科,学得很刻苦,初期成绩较差,后来经奋起直追,就一直是骑兵科的第一了。1919年,被日本占领军长期软禁的朝鲜国王高宗去世,出殡时引发了声势浩大的韩国“三·一”运动。李范奭等人急于投身反日事业,他们不得已向唐继尧本人写了申请。李范奭的信是这样写的:我国人民正赤手空拳地对抗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在云南学到的过硬本领,此时不贡献,何时才贡献呢?这次阁下同意我们回国的话,祖国独立后,我们民族永远记住您的恩德。
信发出的第三天晚上,唐继尧所派的副官来到学校,直接找到李范奭等,转达了唐继尧的态度:你们想打倒侵略者,建立独立的国家,我们永远支持。如果这次失败也不要失望,需要我们的时候一定来找我们。你们想回来读书,什么时候都可以。
于是,对学校网开一面感激不尽的李范奭等韩国学员致谢后,很快离校,前往中国东北,在中朝边境地区组织游击队,武装抗日。那时李范奭才 20 岁,他指挥的最著名战役是1920年10月的青山里战役,重创日军数千人。这成为韩国复国历史上的经典战役。此后,他一度加入苏联远东红军,被称为“韩国的恰巴耶夫”。后来,他在东北随马占山等抗日。1940年,李范奭结识了一位中国作家卜乃夫,便把自己的经历向作家倾诉,两年后,卜乃夫把这段凄美故事写成小说《北极风情画》,署名“无名氏”在报纸上连载,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以后,李范奭出任国务总理兼国防部长。他没有忘记在离开云南讲武堂时的承诺,带着感恩的心,他在大韩民国的成立文告中,对中国已故的唐继尧将军列名致谢。
三
当时,云南讲武堂之下,还有一些相当于分校的军校。1918年,李根源创办的广东韶州讲武堂,滇军在四川办的泸州讲武堂,实际上都是云南讲武堂的分校。威风八面的广州黄埔军校,受云南讲武堂的影响也很深。
黄埔军校创办时得到了苏联的支持,但教员与管理者严重匮乏。1924年9月,唐继尧收到了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寻求帮助的请求。唐继尧当即施以援手,当时受命参与创办黄埔军校的云南讲武堂教官是:炮兵科长王柏龄、工兵科长帅崇兴、步兵科长刘跃扬、骑兵科长林振雄及叶剑英等部分毕业生。王柏龄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教授部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叶剑英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
黄埔军校所用的教材,有许多来自于云南讲武堂。黄埔军校教官以云南讲武堂出身者为多。据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的王柏龄回忆,教官中,云南讲武堂出身者占百分之六十,保定军校出身者占百分之二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黄埔军校就是云南讲武堂“下的蛋”。
云南讲武堂培养的军人最可歌可泣的行为发生在抗日战场上。他们远征奔赴抗日最前线,参加了血战台儿庄的战役,这是中国军队首次在万人以上的战役中击退并重创日军。从此滇军转战全国,在抗日战争中奋勇杀敌,他们是抗日战争中最英勇、最顽强的部队之一。
国难当头的时候,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军人们从不退缩。抗战开始后,朱德的讲武堂同窗唐淮源任第 3 军军长,奉命驻守中条山。此外,唐维源的长官曾万钟、部下寸性奇师长等也出自云南讲武堂。中条山战役尽管惨遭失败,但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军人们惊天地泣鬼神之举令草木都为之动容。唐淮源军长兵败后,以气壮山河的气概在笔记本上写下遗书:“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瞑目矣!” 遂饮弹殉职,是年55岁。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尽,但我们应当永远记住对中国历史进程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云南讲武堂,以及从这里走出来的那些军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