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党之大文豪”陈天华何以一度产生改良思(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4 00:00 来源:2006年2月第7卷第1期湖南农业大学学 作者:吴宇 查看:
二
在对帝国主义方面,他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认识不清,对反帝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其一,他认为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是由于“其国的人数太 多,本地不能安插,撞着某国的人民本领挡他不住的,他就乘机势占了”。还说:“我有可亡之道,岂能怨人之亡我;吾无可亡之道,彼能亡我乎?”很显然,他只 看到帝国主义行动的表面,把中国遭受侵略归之于内部原因,掩盖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其二,他虽然主张赶走帝国主义侵略者,但在方法上却主张“文明排 外”。他认为,“文明排外”的办法是,“平日待各国的人,……尽要保护,内里却刻刻提防他。如他要占我的权利,一丝儿不能”,“与他开起战来,他用千万黄 金请我,我决不去”,“在两军阵前,有进无退,巴不得把他杀尽。洋兵以外的洋人,一概不伤他。”其三,他对帝国主义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把义和团反对帝 国主义的正义斗争错误看作是“不分好丑,把各国一齐都得罪了”。为了不使帝国主义援助清政府,竟不惜承认不平等条约并保护外人既得的权利,放弃了原有的反 帝立场。所以,基于这些认识,他天真的认为只要不怕流血牺牲,就可以打败帝国主义。因而斗争一旦遇到挫折,就陷入悲观失望的境地,幻想着通过改革或是改良可以达到救亡的目的。
三
陈天华是一名革命者。作为革命派的一员,他积极履行革命派的职责,包括宣传革命宗旨,驳倒非革命言论,甚至参加武装起义等,曾对革命的前景充满 憧憬。而一旦革命的进程遇到挫折,憧憬不再存在,他的革命思想便开始动摇。这些可以归结于他对革命问题的认识存在破绽。再加上一度受改良主义的影响,其改良思想的一度萌发便很自然了。所以,对革命问题认识上的缺陷也成为陈天华改良主义思想形成的一个因素。
陈天华对革命设计的前途是通过革命暴力推翻清朝政府,然后建立新的政权,实行开明专制。“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而入手之方,则先之以开明专制,以为兴民权改民主之预备;最初之手段,则革命也。”但是众所周知,革命的进程并非按他所设计的路径进行。首先,1903年4月的拒俄运动遭到清 政府严厉镇压;同年冬,陈天华从日本回到湖南,与黄兴等人筹建了华兴会,策动长沙起义,可是却不幸夭折;继而“苏报案”发生,清政府再兴大狱。革命的屡遭 挫折使陈天华心急如焚,而正在此时,康梁尤其是梁启超的君主立宪理论不能不说对他起了很大作用。“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在横滨创办《清议 报》,《清议报》停办后又刊行《新民丛报》。报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而梁启超作为晚清思想界的巨人,其思想大体上是拥护君主立宪的。所以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对当时正在爱国与立宪之间徘徊的知识分子不能不产生巨大影响。陈天华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受到感染。于是在民族危机感与失落感交织的情势下,他一度 与梁启超联系密切,曾与梁启超“屡次通信”[4],甚至有过面晤,梁启超曾在陈天华死后说过:“吾与陈君相识不过一年,晤谈不过两次。”[5]而后便发布 了挽救国家危亡的建议。对于革命,按他的设想“革命之范围必力求其小,革命之日期必力求其短,否则亡中国者革命之人也”,这就是说在避免充分发动群众的基 础上,力求革命在短期内取得廉价的胜利。基于陈天华对民主革命认识的不彻底,当革命遭受挫折,他一时竟想变易救国途径,这正是他对革命的持久战斗缺乏正确理解的表现。
四
陈天华对留日学生的失望之情,促成其改良思想的最后形成。陈天华曾在改良与革命两种思想之间徘徊不定。当然,不论他是革命还是改良,他都只有一 个出发点,那就是爱国;也只有一个目的地,即救国。他曾经为了救国而冥思苦想了许多的方案:首先认识到要反帝,而后认识到一定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彻底地反帝,最后又把两者相互结合到一起。可是他把完成这些任务的希望都寄托在“中等阶级”即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特别是留日学生的身上。而这些希望一旦遭 到毁灭,他的思想也便发生动摇。
从陈天华留学日本的第一天起,他就希望留日学生能够一心一意致力于“毋致中国之亡”的伟大事业。而知识界特别是留学界暴露出来的种种劣迹使他感 到非常失望。他曾在《论〈湖南官报〉之腐败》、《丑哉金帮平》以及《怪哉上海各学堂各报馆之慰问出洋五大臣》等文章中专门揭露和抨击了留学界的劣迹,同时也对自己寄予厚望的“中等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在他留日后期,留学界一盘散沙的局面日益显露,他的思想便主要为对留日学界的失望所支配了。而“其蹈海 之举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留日学界失望乃至绝望的必然结果”[6]。留日学生本是其进行革命的精神支柱,而一旦这个精神支柱幻灭,他便不得不在头脑中思索更加简便的救国途径。于是不需要经过流血战斗的改良的想法油然而生。这些改良的想法以及他对留日学生的不满意都在他的临终遗言《绝命辞》中尽情地诉说 了。其中提到的“误解自由”“一哄而起”等都是在讲留日学界的不足,而在他给留日学生提出的建议,诸如,“尽义务守秩序”“刻苦向学”“勿轻于发难”“勿 误解自由”等无不说明,陈天华一直到死,他的思想里也没有放弃改良的想法。
综述之,陈天华的一生,是为救国而努力奋斗的一生。在救国的路途中,他在革命与改良之间徘徊不定。他虽然主要是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但其内 心思想里却埋藏着改良的种子。这种改良的想法不是他一时苦闷而突然显现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综合各种因素慢慢酝酿而成。当然,其改良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他思想的主体部分,我们应当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去看待,去正确评价。
参考文献:
[1]徐拂苏.对于陈烈士蹈海之感叹[O].新民丛报,1906.
[2]刘晴波,彭国兴.陈天华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43.
[3]梁文俊.略论陈天华的反帝爱国思想[J].玉林师专学报,1996,(4):27.
[4]湖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古代近代史研究室.宋教仁日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5]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O].新民丛报,1906.
[6]刘云波.陈天华蹈海原因新析[J].文史哲,2002,(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