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西学与中国学术近代转型(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江汉论坛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关于中国文化的“早期近代性(EarlyModernity也译为“早期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欧美学者讨论得颇为热烈、深入,反观我国史学界,则还关注不

  与利玛窦合作的中国士人,通过与西方数理科学的比较,也觉察到,在中国学术里,“度数之学”不发达,因而思维逻辑不严密。如徐光启在《刻几何原本序》中,采用传统的“颂古非今”法,在赞扬“唐虞之世”“非度数不为功”之后,对于忽视“度数之学”的现实倾向提出尖锐批评:“汉以来,多任意揣摩,如盲人射的,虚发无效,或依拟形似,如持萤烛象,得首失尾。至于今,而此道尽废”。徐光启把《几何原本》所显示的形式逻辑体系比作绣出鸳鸯的“金针”,有此金针,“其绣出#鸳鸯,直是等闲细事。”他进而指出,“度数之学”可使人由“数”达“理”,以此“渐次推广,更有百千有用之学出焉”,可以“旁通十事”,如天文学、气象学、测量学、水利学、音乐理论、军器制造、会计、建筑学、机械力学、医学等学科都有了入门之径,从而把公理化数学语言的运用、逻辑思维工具的掌握,提到战略高度,这确乎是带有近代科学倾向的卓识远见。

  李之藻也有与徐氏类似的看法,他对当时空疏、虚套士风所作的批评,也是在呼唤数学语言、实证方法等新的思维工具来临:

  士占一经,耻握从衡之算;才高七步,不娴律度之宗。无论河渠历象,显忒其方,寻思吏$治民生,阴受其敝。吁,可慨已!

  中国传统学术忽视逻辑和实证的后果之一,是学科分野难以明晰,概念的分科厘定和精确化、术语的规范化均显不足。而明清之际入华的西学在这些方面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和新的学术范式。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与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中国学者合译西书,花费气力最多的工作,是选择或创制汉字词,以对译西方术语,并给这些术语下精确定义。这无异于给以概念的融通性、模糊性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学术吹进一股清目爽神之风。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在这方面贡献尤为突出。该书第一卷之首,开宗明义强调给“名目”(即术语)作“界说”(即下定义)的重要性:

  凡造论,先当分别解说论中所用名目,故曰界说。

  该书给“点、线、面、角、圜(圆)”等汉语词一一下精确的定义,分别赋予特指的学术内涵,使之从日常用词演变为数学术语:

  点者,无分,无长短、广狭、厚薄。

  线,有长无广。……线有直有曲。

  面者,止有长有广。

  所谓角,止是两线相遇,不以线之长短较论。

  圜者,一平圆居一界之间,自界至中心作直线俱等。

  在此基础上,又创制汉字新词,如直角、锐角、钝角、三边形、多边形、平行线,以对译西洋数学术语,并分别给以精确定义:

  凡角大于直角,为钝角。

  凡角小于直角,为锐角。

  在三直线界中之形,为三边形。

  在多直线界中之形,为多边形。

  两直线于同面行至无穷而不相离,不相远,亦不得相遇者,为平行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