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展开(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6 00:00 来源:江汉论坛 作者:冯天瑜 查看:
东部农业文化区可分为由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和西南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农业文化亚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自北而南又可分为燕赵文化副区、 三晋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中州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吴越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安徽文化副区和江西文化副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向北延展为松辽文化副区,向南延展为闽台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西南文化亚区又分为滇云文化副区和贵州文化副区。西部游牧文化区可分为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其内又分作塞北文化副区、甘宁文化副区、西域文化副区)与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基于这种文化域分,本书系由如下十九卷组成:
燕赵文化 松辽文化
三晋文化 闽台文化
三秦文化 岭南文化
齐鲁文化 滇云文化
中州文化 贵州文化
荆楚文化 塞北文化
吴越文化 甘宁文化
巴蜀文化 西域文化
安徽文化 青藏文化
江西文化
这种划分是否周到,本书系对中华文化的分区描述是否精当,还望读者诸君评析、指教。
在言及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时,应当申述的另一要义,是中国文化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磨合而成的,表现为一种兼收并蓄 的宏阔气象、对多元文化“有容乃大”的统摄与综汇。诸如晚周南北文化的交合,成就了战国文化的空前辉煌;汉唐中原文化对西域及周边文化的汲纳、魏晋南北朝诸族文化的融会,以及此后多次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的沟通,加之对南亚佛教文化的采借与再造,成就了以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古文化高峰。元、明、清更将多民族国 家的雄伟格局奠定,而多元一体的文化政策的确立,则是其文化保障。今日异彩纷呈、生机盎然的中华文化,是诸地域、诸民族的共同创造,是文化的“多”与 “一”互动的结果。这种和而不同、刚健自强的文化机制,是中国作为一个广土众民的泱泱大国长久地屹立世界东方的重要原因。本书系在详述中国文化地域多样性之际,也念念于兹,读者诸君可于全篇窥此微意。
注释:
①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②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2。
③王应麟:《玉海》卷12。
作者:冯天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武汉 430072)本文为即将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地域文化大系》的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