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早期现代化刍议

辛亥革命网 2011-04-26 00:00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武汉早期现代化”可从一般、特殊、个别三个级次展开讨论,即从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武汉早期现代化逐层辨析。现代化可区分为“早

  我们面对的“武汉现代化”议题,跨越时段颇长,并且涉及到几种社会形态,为避免泛泛,这篇短文从“早期”现代化入手。而“武汉早期现代化”可从一般、特殊、个别三个级次展开讨论,也即从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武汉早期现代化逐层辨析。

  一

  发生在近几个世纪的现代化,是继人猿揖别、农业萌生之后人类史上的第三次跃进,这是一个多侧面、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过程,涉及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相综合的结构———功能变革。现代化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内涵,它们又交融互摄,彼此渗透,呈现多元一体的共生互动状态。

  就现代化的物质基石——经济领域的工业化而言,约指由自然经济主导的农业文明向商品经济主导的工业文明演进。其显著标志是,有生命动力系统(人力、畜力)为无生命动力系统(矿物燃料、水力、核能)所接替,机械生产取代手工劳作,人类获得财富的手段由驯化利用天然物为主,变为加工改造天然原料为主,“高效率”和“标准化”成为经济生活的准则。这一系列深刻变化的动力之一,来自科学技术革命;反之,工业化过程又为科技革命提供源头活水、用武之地与无尽资源。因此,工业化与科技革命是互为因果的。它们互相间的生成次序,颇类似鸡生蛋、蛋生鸡孰先孰后,难以断论。

  与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相为表里,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领域发生“专制——人治体制”向“民主——法治体制”转化;社会领域发生静态的、彼此隔绝的“乡村式社会”向动态的、被种种资讯手段联系起来的“城市式社会”转化;观念领域发生“神本”向“人本”、“信仰”向“理性”的转化,教育则从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变为大众共享。总之,近几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使我们这个星球的状貌和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发生空前巨大的变革。而且,这种变革赢得一种持续的加速度,并在地理空间上不断拓展(由西欧播散到世界各地),在文明的现代性上愈益向深度进军(如当下正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或称信息化转进)。

  二

  时至今日,现代化已是一个遍布全球的,但各区间又极不平衡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根源于早期现代化生成史的特色:它不是在全球各地纷然并起的,而是在某一角落率先勃兴,渐次弥散开来的,因此,其间有先行者与后起者之分,原创者与学习者之别。后起者中则有快速追进者与迟缓跟随者的差异,而迟缓者又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变为快速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