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统一中国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意义(一)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 /01总第19 作者:何一民 查看:
近百年来,中国的统一与富强,是一切爱国志士们的理想和宿愿,是贯穿中国历史和人民意向的主流,也是孙中山坚持不渝的政治主张。21世纪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世纪,祖国统一是历史潮流,因此,对孙中山统一中国思想实践的研究也就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一、孙中山谋求祖国统一的思想实践
孙中山在中国处于分裂状态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终将谋求祖国的统一作为头等大事,并为之奋斗了一生。辛亥革命前,他“担心中国被分割”,认为“今日最要紧之事,乃各省当统一是也”。辛亥革命后,封建军阀割据,国家陷于四分五裂,他“以统一中国为职志”,将之视为完成辛亥革命未竟事业,及继续进行爱国革命斗争的主要任务。
(一)开创激进时代
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就一步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领土被掠夺,人民受奴役,国家遭分裂。正如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所痛陈的那样:“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日前”。到了20世纪初年,帝国主义各国又从武力瓜分中国,转为打着“保全中国领土”的幌子,扶植其傀儡清王朝,推行更为阴险毒辣的“灭国新法”。英国侵略分子赫德曾供认不讳地说:“各国于支那问题,大率不外三策,一曰瓜分其土地,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然变更皇统之策,无人足以当之,骤难施行。今日之计,惟有以瓜分为一定之目的,而其达此目的之妙计,则莫如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我行令,压制其民。民有起而抗者,则不能得义兵排外之名而可以叛上之名诛之。我因得安坐以收其实利,此即无形瓜分之手段也”。在“保全主义”的旗号下,列强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名义上还维系着清王朝“统一”的中国,早已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半殖民地国家。正如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陈天华在《猛回头》中所指出:“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领胶州,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孙中山“感慨风云,悲愤时局,忧山河之破碎,俱种族之沦亡”,并誓志“联络中外有志华人”,通过武装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于是,孙中山以“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1](P119)的爱国热忱和革命精神,走上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奋斗征途,由此开创了一个打破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激进时代。
在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斗争下,民主革命的潮流日益高涨,终于爆发了举世瞩目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的傀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打通了航道。
(二)整合裂变国家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共和立宪,万众一心”,“国人皆希望共和”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已成为不可遏制的时代潮流。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孙中山统一祖国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已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帝国主义干涉颠覆、封建势力复辟倒退的严重威胁;面临着是走向独立统一,还是走向分裂割据的两条道路。
在这种形势下,整合裂变国家是抵抗列强侵略,捍卫革命果实,巩固共和制度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孙中山倡导并努力实践的“五统一”主张,即“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和“财政之统一”[2](P12)。孙中山提出的“五统一”,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民族和领土的统一是其前提和核心。内治、军政和财政统一又是实现前两者的保证。“五统一”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避免辛亥革命后全国分散混乱的状态,聚集全国革命力量,化革命阻力为革命助力,以期迅速达到国家统一的目的。在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月时间,他为实现五个统一主张而呕心沥血,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谋划和斗争。他力图通过资产阶级的立宪建制,来防止袁世凯之流篡改共和国方向,“使中华民国之基础确定于大地”。他在卸任大总统之后,仍希望通过社会革命,大搞实业建设,特别是大力发展交通事业,来加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改善人民生活,增进各地联系,消除各省畛域,造成中华民国之巩固基础,以“保障统一之真实”,而“中国一旦统一兴盛,则中国将列于世界大国之林,不复受各国之欺侮与宰割。”
应该说,孙中山的上述苦心擘划和巨大努力,是革命先辈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一种可贵尝试,但由于政权已落到大地主大买办的政治代表袁世凯手中,这种尝试不可能成功。1913年3月,袁世凯加紧倾覆民国,为在中国实行议会政治而奔走的宋教仁饮弹喋血于上海车站。随着二次革命的失败和袁世凯专制统治的完全建立,孙中山的五个统一主张因之顿挫。其后,孙中山还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进行过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和在护法旗帜下,谋求恢复国会、约法,削平军阀割据,实行民族民主统一的斗争,但均因形格势禁,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