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统一中国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意义(一)(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 /01总第19 作者:何一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他的革命的一生是始终同祖国的统一大业紧密联系的。为谋求国家的统一,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

  (三)追赶革命潮流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极为兴奋;五四运动的爆发,又使他深受鼓舞。他致信列宁,希望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并会晤李大钊,亟盼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在新的形势下,伴随着坚决彻底地反帝反军阀浪潮在全国的高涨和鼓荡,孙中山经历了一个对帝国主义幻想逐渐破灭和对人民革命力量的认识和依靠逐渐增长的过程。

  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发生了适应潮流的明显变化和重大发展。

  首先,孙中山果断地摒弃了旧的统一中国的途径和方法。他检讨了“借宪法以谋统一”的无效,批判了高唱“联省自治”、“和平会议”和组织“商人政府”以统一中国,而实际上是继续分裂中国的谬论;指出中国唯一的出路在于进行“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这个三民主义,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其次,在如何谋求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孙中山认识到“构成中国之战祸者,实为互相角立之军阀”,而“军阀政府托命于外人”。因此,要谋求中国的统一,对内,“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要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世界受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他还特别强调:“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这样,孙中山不仅对中国近代社会两大矛盾和造成中国长期分裂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依靠被压迫的工农大众来完成国家革命统一大业等方面有了较真切的认识;而且,把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统一的斗争和世界被压迫人民共谋解放和建立持久的和平统一联结起来了,从而使他的国家统一思想获得了新的历史特点,和共产党人在中国实现民族民主统一的纲领基本上一致。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坚决采取了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纵观孙中山奋斗的一生,他始终以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统一中国为职志,即便在军阀割据和混战不休、国家四分五裂的最艰难岁月里,此志迄未少衰。就算是对隔海相望的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下的台湾,孙中山也是念念不忘,并力争台湾回归祖国。

  (四)致力台湾回归

  孙中山对祖国宝岛台湾满怀深厚的感情,十分关怀当时还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台湾同胞。他甚至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奔走台湾,致力于台湾回归祖国的伟大革命事业。早在1985年,当清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后,孙中山就派杨心如到台湾,宣传革命主张,发展壮大台湾的革命组织,指导台湾的抗日革命斗争。1897年11月,孙中山又派其得力助手陈少白到台湾,在台北良德洋行与杨心如、吴文秀、容祺年、赵满年等抗日志士设立“兴中会台湾分会”,领导台湾同胞开展革命斗争。

  在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的影响和指导下,台湾抗日救国武装起义不断高涨。台湾人民自1912年至1915年,先后在南投、嘉义、台中、台南、苗栗和台北等地,多次发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与此同时,罗福星、林祖密等一批台湾同胞在孙中山的鼓舞下回到祖国大陆参加辛亥革命,并在台湾领导抗日运动。

  可以说,孙中山每一次到台湾,都给日本铁蹄下的台湾同胞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在孙中山革命实践、理论演说和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台湾民众抗日救国意识日益觉醒,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志越发高涨,他们投身中国革命洪流,并与祖国大陆人民一道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反抗日本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取得了台湾回归祖国的伟大成果。孙中山虽然未能亲自实现统一祖国的夙愿,但是他为祖国统一而忘我奋斗的精神却给了后人以极大的激励,同时也深为台湾同胞所敬仰。例如:1927年,在孙中山逝世二周年纪念日,广东中山大学等校的台籍学生,组织了“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发布《告中国同胞书》,呼出了强烈的爱国心声:“勿忘台湾”、“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