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炮舰、商品和鸦片,打破了清帝国紧闭着的大门。完全的隔绝曾经是保存旧中国的重要条件,现在,

  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的湖北社会状况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炮舰、商品和鸦片,打破了清帝国紧闭着的大门。“在英国的枪炮面前,满清王朝的声威扫地以尽;以天朝为万古不朽的迷信破灭了;与文明世界的那种野蛮而密不通风的隔绝已被侵犯;互相交往的通路打开了。”[1]完全的隔绝曾经是保存旧中国的重要条件,现在,随着这种“密不通风的隔绝”被冲破,中国这个老大的东方帝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剧变,“这同小心谨慎地保藏在密封的棺材内的木乃伊一旦与外界接触必然要发生解体的情形一样”。[2]这种剧变的结果便是:中国由一个统一的、沉睡的宗法专制国家,演变为充满了社会动荡的半殖民地国家。

  以1840年为界线的清朝,其后期与前期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日益成为君临中国辽阔国土的真正统治者,而清廷逐步变为列强操纵下的傀儡,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独立自主性,堕落为“洋人朝廷”,诚如清末湖北留日学生所揭露的,“夫我中国之政府,非国民所持为铁壁金城”,而“惟以媚外为宗旨。”[3]

  第二,列强在中国开商埠、办工厂、建铁路,将经济侵略的吸盘由滨海伸入内地,中国沿袭两千余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基地。

  第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出现的洋务派官僚,为了镇压民变,加强自身的派系势力,同时也为着“富国强兵”,“保种、保国”,借助列强的技术力量,建立以“求强”为目标的近代军事工业,继之又建立以“求富”为目标的民用工业。这些官办企业虽然还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但毕竟使沉寂的中国大地的某些角落,响起了蒸汽发动机的轰鸣。无论主持洋务建设的官僚们主观愿望如何,大机器工业的出现,催促着中国脱离中世纪故道,迈入近代社会的门径。

  第四,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洋务官僚兴办的近代工业的刺激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各省及内地水陆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主要是江浙、广东、湖北),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生,1895年以后,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民族资本始终受到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宗法专制势力的双重压迫,处于十分困顿艰难的境地。二十世纪初叶应运而生的反清革命运动,便反映了中国人民挣脱这种压迫,以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的时代要求。

  当然,上述社会变动,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各地所展现的状态,是大有差异的。而处于水陆交通要冲,很早就被列强视作侵略重点,以后又成为洋务建设中心地区的湖北,则是这种激变漩涡的中心之一。正如二十世纪初叶湖北留日学生所指出的:“故江汉之会,在昔日为长江上游之重镇者,在今日则为世界竞争之聚点也。”[4]他们还认为,湖北作为“吾国最重最要之地,必为竞争最剧最烈之场”,而“竞争最剧最烈之场,将为文明最盛最著之地”[5]。这些判断,符合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湖北的社会实际。

  以孙中山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为旗帜的湖北革命党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悲壮剧。

  第一节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势力深入湖北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步步进逼,其锋芒所及,由粤、闽、江、浙等沿海地区渐入腹地,而号称“九省总汇之通衢”的湖北,更首当其冲,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最先涉足湖北的西方国家是英国。“英人之于扬子江蓄谋最早,以先取特权自居,不欲他国政治上之势力闯入其内。”⑥以后,法、俄、德、美、日等国也相继跻身湖北。这样,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湖北逐渐由深处堂奥、风气古朴的内地省份,演为“商贾辐辏,白皙人种联翩并集”的列强“势力圈竞争之中心点。”⑦西方殖民者对湖北大举渗透,采取了如下几个步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