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2)(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炮舰、商品和鸦片,打破了清帝国紧闭着的大门。完全的隔绝曾经是保存旧中国的重要条件,现在,

  一、开商埠,设领事,向华中腹地打入楔子

  列强势力深入华中,是以湖北若干沿江市镇辟作对外开放的商埠为其端绪的。湖北最早开放的商埠是汉口。咸丰八年(1885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第十款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惟现在长江中下游均有贼匪(指太平军——引者),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进出货物通商之区。”⑧此约签订不久,镇江首先开埠,同时,清政府应允,待太平军“肃清”以后,再开九江、汉口两处。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二十六日,英国轮船一艘抵汉,并留通事(翻译)驻汉;三月,英国驻华参赞巴夏礼(1828-1885),与英国侵华舰队司令贺布(1808-1881)乘舰自上海溯长江至汉口,测量江水深度,返汉时,一艘英轮停泊汉口,这便是“英人立汉口市埠之始”⑨。同年三月十八日,上海英领署不待清政府同意,单方面公布《扬子江贸易章程》,宣布“汉口、九江辟为口岸,设置领事”。

  此后,法国根据《中法天津条约》的规定,到汉口通商;其他西方国家,如美国、丹麦、荷兰、意大利等,也根据“利益均沾”条款,同享在汉经商之便,并先后与清政府签订在汉口开埠的条约。

  随着外国人来汉经商日益增多,咸丰十一年(1861年),湖广总督官文(奏请增设汉口洋关,将汉黄德道移驻汉口,称汉黄德道兼监督税务江汉关署,⑩简称“江汉关”,负责督办华洋交涉,经理进出口贸易,并于1862年1月开始征收关税。光绪二十五年(1861年),汉口所收关税款,包括往来船只过关税、鸦片厘金等,合计219万两,在全国各口关税收入中,仅次于上海(上海当年关税收入690万两)[11]。随着芦汉铁路的建成(1906年全线开通),以武汉为中心的商业圈广及半壁中国,汉口作为一个外贸口岸,重要性与日俱增。据江汉关贸易册报告: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汉口进出货物共值一亿零三十二万一千两,宣统二年(1910年)增至一亿五千二百十九万九千两[12]。据日人水野幸吉《汉口》记载,年汉口贸易年额一亿三千万两,“夙超天津、广州,今宜位于中国要港之第二,将进而摩上海之垒,使外来人艳称东洋芝加哥不置”。世纪初,汉口成为超过同年天津、广州的对外贸易港,而接近于上海。[13]汉口因此被外国人称作“东洋芝加哥”。

  继汉口开埠之后,光绪二年(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宜昌对外开放,光绪三年二月,清政府设宜昌关。

  光绪二十一年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沙市对外开放,并允许日本在此埠制造货物;光绪二十二年(年)八月,清政府设沙市关。以上三处(汉口、宜昌、沙市)是根据条约开放的商埠,即所谓“约开商埠”。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为增加贸易税收,自动开放商埠逐渐增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初七日,湖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因兴建粤汉铁路的需要,奏请“开武昌城北十里外滨江之地为通商口岸”[13],初八日,清廷奏准武昌对外开放。这种自动开放的商埠称“自开商埠”。

  在半殖民地的中国,“约开商埠”对外国人承担有特殊义务。第一,商埠内可划租界;第二,商埠内居住的外国商人,中国政府不得向其征收营业税、不动产税、所得税、印花税、警察捐等;第三,商埠内的外国货物,除缴纳进口正税外,中国不得另课他税;第四,自甲商埠运至乙商埠之外国货物,其已经完过进口正税一次者,不再纳他税;第五,在商埠购买中国土货出口,只完出口正税,无论经过若干子口,概不纳子口税,及其他内地税[14]。至于“自开商埠”,除不设租界外,外国人可以享受其他权益。

  列强利用这些特权,以上述商埠为基地,大规模倾销其工业品,廉价收购我国农产品、土特产及各种原材料,向湖北各州县及邻近省份巧取豪夺。由于列强的工业品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中国的许多传统产品被渐次排挤出市场。如染料,“进口数量逐渐增加,并将继续增加,因为进口的安尼林染料远较土产的植物性染料价格低廉,这种植物性染料正在逐渐被淘汰”[15]。至于英日等国棉布、棉纱在汉口倾销,不仅给湖北土布生产以致命打击,而且对湖北新兴的机器纺织业也造成威胁,如本棉纱自年始有百余担到汉口,一年后多至二千余担,以后逐年增多”[16]。1913年前,汉口洋纱进口“多至六十余万担”,除转销外省,多为湖北机器纺织厂所用,使这些工厂严重依赖洋纱,随时受外国人的操纵和打击。

  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茶叶、皮革、油漆、药材等土产的大量出口,汉口对外贸易一直出超,这对清政府的财政亏缺颇有弥补。但以后列强利用其在“约开商埠”的种种特权,倾销商品,使汉口对外贸易发生逆转。《汉口商业月刊》曾回顾说:“在1901年以前,土货出口额甚巨,而洋货进口额甚微,故数十年之间,均有巨额之出超。讵料年以迄于今,结果则与以前完全相反,除1909年及1911年两年仍为出超外,每年入超之量甚巨,且有与年俱增之势。”如年汉口港入超关32096699两,1905年入超37951011关两,[17]年入超更达关两。巨额入超造成白银外流,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