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民元临时工商会议演说词平议(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朱英 查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随即创建,并确立了共和政体。从表面上看,中国似乎实现了政治改革,以致包括工商界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都无不欢欣鼓舞地认为,中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振兴实业的大好时机,“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然而,梁启超却力排众议,在演说中指出:“中国由专制制度而改为共和国体,在名义上已全属新换旗帜,而事实上试问政治现象,与从前能差几何耶?不能以架中华民国之招牌,即可谓之共和。必要举全国之人民,养成为法治国之国民,而与政府同行动于范围之中,而不敢逾越,始可以谓之共和国民。”因此,他告诫工商界对于实业振兴不能抱盲目乐观的态度。后来的事实也表明,梁启超的此番论述不无深刻的前瞻性。
然而,在新的形势下怎样改良政治以促进实业发展呢?如果说在清末梁启超强调的政治改良,主要是以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而在民初他则认为,第一是要切实施行法治,即“现在所谓良政治之保障, 不在人而尤在法”。因为“依人为治, 则总长善而部员未能尽善; 部员尽善,而总长易人又未尝善……所以依人不足以为治,必依法而后始可以为治。人民对于国家之义务,全不放弃;对于监督之责任,极心履行。则国家之政治,未有不良者”。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梁启超以实施法治而改良政治的论说,在当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是工商界应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梁启超认为:“中国工商界最大之病,莫过于安分守己”,对政治十分淡漠。而作为最具经济实力的工商界疏远政治, 则政治改良将难见成效。因此, 工商界应放弃以往所标榜的“在商言商”信条,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工商业之人加入政治活动之中,而政治未有不改良者”;政治改良则“工商业未有不发达”。另外,他还指出,英国各市县工商团体“均派代表至国会, 使一种工商代表加入国会之中,而英国宪政史上为之赫然生色,而划出一新时期”。中国的情况则与之截然不同,工商界本身无政治权利,因而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争取在国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拥有政治上的发言权。
梁启超所说工商界中大多数人不关心政治的情况,在清末是比较突出的。有些商会还在章程中明确宣称:“本商会一以振兴商业为代表,如事非关碍商业利益者,概不干涉。”在国会请愿运动期间,有的商会还曾表示:“商会自应办商界事……不但不必办国会,商界以外之事均可不办,以符名义。”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也确实使清末的政治改革由于缺乏更为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难以取得更显著的成效。不过,清末民初的工商界中也有一部分人士开始逐渐意识到政治改良对实业振兴所具有的重要影响,故而梁启超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和呼吁,得到了许多与会代表的赞同和积极回应。有的代表随后也在大会发言中指出:中国“何以工商事业尚不能发达,是即梁先生所云政治不良之弊也”。还有的表示:必须“先于政治上得良好之现象,否则政治不良好,实业又何能希冀发达耶”?就后来的史实而言,工商界的政治参与思想和争取政治权利的活动,虽不无缺陷,但却较诸清末活跃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