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争鸣到求同存异 辛亥革命的性质述论(5)
辛亥革命网 2011-03-04 00:00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作者:杨天树 查看:
其四,关于确定辛亥革命性质的标准。有些人陆学者着重以论证资产阶级已经成熟来说明辛亥革命的阶级性质,而台北学者则以资产阶级幼弱,作为整体的资产阶级尚未形成加以反驳。实际上中外学者普遍采用的标准是根据革命者的阶级使命、斗争纲领及其实际效果来判断,而并非以资产阶级成熟与否为指归。因此,双方都不能令对方信服。其实,若按通行的标准,即使中围资产阶级还没有正式形成,力量也很弱小,只要它的政治代言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其利益奔走呼号,发动革命运动,那么这些运动的性质就不难确定。英围资产阶级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法围的资产阶级也是在人革命后才形成,在革命前,两围的资产阶级力量也很弱小.但人们很难由此否认这两次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因为仅从革命纲领来看,《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不啻于反封建、发展资本主义的宣扬书,它们也发挥了埋葬旧制度,催生新社会的功效。同理,无论是“司盟会十六字纲领“,还是“三民主义”,不管革命党人主观上的意图分歧有多人,但都客观上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从实践上看,虽然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谁也无法否认其实实在在的历史功绩,如推翻帝制、肇建民围、促进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来临,这些已经足以证明这场革命的性质了。
其五,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内”把握其性质。孙中山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谓历史潮流就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当时特定的“历史范围”是:西方列强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中围已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毋庸置疑,在这个“历史范围”中,顺应“世界潮流”的必然要求,就是挣脱帝围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枷锁,谋求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承认并且尊重客观历史规律,他们设计出的最佳方案就是——也只能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围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立宪派最终被迫放弃他们的立宪道路而纷纷加入革命阵营,背后折射出的正是这种“世界潮流”的威力。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和眼光去考察当时的世界局势与中国的具体情况,辛亥革命的性质是昭然若揭的。
总而言之,就中外学者通行的标准而言,如果说辛亥革命尚不足以和法国人革命相提并论的话,那么比之于尼德兰革命、英国1640年革命,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色彩和革命性可能还要略胜一筹,至少是毫不逊色。若以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旁落和改造社会的不成功而否定其革命性质,则属于典型的后见之明,而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如果把确定阶级基础和革命党人阶级属性的标准与确定革命性质的标准混为一谈,也难免一叶障目,这是人多数否定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性质的观点产生的共因。因此,谈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的关键是要把遵循的标准问题弄清楚。但是即令如此,我们就可以为辛亥革命盖棺论定了吗?恐怕还是不要妄下断语的好。我们只能说,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资产阶级革命说”从总体上说更合理一些而已。正是基于此,笔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虽然我同时认为“围民革命论”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的解释更有说服力。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的研究达到了应有的水平与深度,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自然会有历史的解答。凶此,在目前的具体研究中,我们应该木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允许百家争鸣,人可不必先忙于定性,纠缠于无谓的意气之争。
三、馀论:展望辛亥革命的性质研究
毫无疑问的是,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的研究要获得突破,必须有赖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整体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学术前沿和最新动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我们的研究:
其一,是研究时空的延展。章开沅先生在80年代初期提出“上下延伸”与“横向会通”问题,希望加强长时段研究和扩展国际视野。这种宏观的“人历史”视角,是在历史的连续性中厘清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并彰显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历史意义,同时在纵横比较审视下,把辛亥革命为人们忽略的部分更鲜明地揭示出来,从而让历史事实和历史变迁的规律代替我们去充当裁定辛亥革命性质的“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