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辛亥革命网 2011-03-14 00:00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章开沅 查看:
新中国建立以来,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进展很大,成果甚多。但是,也存在着不少有待改进的弱点,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对人物评价问题注意较多,而对整个社会状况的研究却较少。
手头有几个材料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一是关于一九六一年在武昌举行的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报道。这次会上讨论了八个问题:1.关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农民的关系问题;2.关于会党的阶级成份和性质问题;3.关于新军的成份、性质和作用问题;4.对辛亥革命时期几个代表人物(章太炎、宋教仁、张謇)的评价问题;5.关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问题;6.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反满”问题;7.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8.关于辛亥革命与“日本志士”问题。光从报道看涉及的面似乎较宽,而会上实际讨论得最多的要数人物评价问题,这多少反映了建国十多年来研究重点之所在。
二是关于一九七九年在广州举行的“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的报道。这次会上讨论了六个问题:1.关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2.关于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3.关于孙中山思想的评价;4.关于南京临时政府;5.关于黄兴、章太炎、宋教仁等革命派人物的评价;6.关于立宪派的评价。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在讨论中人物评价问题所占比例较前又有所增加。而争议最多的,还是那几张熟面孔——黄兴、章太炎、宋教仁等。
三是关于一九六六年以前辛亥革命研究成果的两个估算的数字:1. 已发表的学术性论文约五百篇, 其中有关人物评论者近二百篇;而在这二百篇文章中,大部分又属于对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黄兴等历史人物的评价。2.已出版的书籍共五十余种,其中有关孙中山和其他人物者约二十种。这又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史学界对人物研究和评价相对用力较多。
相形之下,我们对于社会状况研究是很不够的。我们往往满足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区分为上层和中下层”之类现成的结论,却难得去对二十世纪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与阶级结构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具体研究。
所谓社会环境,也可以说就是国情。二十世纪初年的爱国志士,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开始自己的革命生涯,而为了调查当时的国情又曾作过很大的努力。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测量此舞台而辨其所以利用之方针也”。他们曾留下一些社会调查的纲目,只要稍加检索便可以发觉我们至今仍然知之不足。
其一是一九○三年初《湖北学生界》第一期发表的《湖北调查部纪事叙例》,它所拟定的经济调查项目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岁入(丁漕、盐法、茶税、烟税、厘金、杂税、捐派、彩票)、岁出(湖北坐支、赔款、解京之数、津贴外省之数)、钱法(官钱局纸币之数、银元局每年铸银之数、铜元文钱每年之制造数、外国钱币流入之数、全省庄号之银钞、市面银元之式样及其价值)、积储(官款、公款)、实业之局(官本、商本、洋商所办)、农业(种植、田价之等差、公私之蚕业及出丝之数目)、工业(机器制造、手工制造、制造之品目)、商业(对外洋之贸易、对他省之贸易、本地之贸易、输入输出之比较、全省大庄号之数目及其资本)等等。有关阶级状况的调查项目则包括:官吏(作官之来历、在官之情形、去官后之舆论、僚属来往之状态及其陋规)、幕僚(职司之名目、修俸之累数)、家丁(人数、势力、每年之侵入款项)、吏役(已裁未裁者之名目,现存之累数,裁后之安置、平日之生活、需索之名目及其累数)、局员(繁剧、闲冗、乾俸)、绅董(急公好义之绅董、侵蚀款项之绅董)、学生(卒业者之数目及其办事之成绩、现今学生界之真相)、民族之贫富(富民之财产及其事业、贫民之苦况与其生计)、民族之职业(四民之有职业者、乞丐、僧尼、流痞、讼师、盗伙、博场、洋烟室、娼妓院、仆婢、荡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