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学术视野,推进辛亥革命史研究
辛亥革命网 2011-03-14 00:00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章开沅 查看:
历史上许多伟大事件仿佛是一块又一块路碑,它们记载着社会发展的里程、前驱者的劳绩和继续行进的去向,辛亥革命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这样一块丰碑。
一般都认为,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但那无非是中国走向近代这一历史行程的蹒跚起步。其后历经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式的近代化才略显端倪。戊戌变法诚然是一次企图独立而又比较全面推行近代化的伟大尝试,但它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局限,并且由于“变力”之不足而旋起旋灭。直至20世纪初,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以及其他一代新型政治领袖崛起,他们以明确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为指导,以革命手段推翻延续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并且推行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以及文化、习俗诸方面的改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辛亥革命才称得上是中国历史全面走向近代的发端。
辛亥革命虽然在实际上失败了,但它毕竟为此后社会进步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或许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以后的五四运动。因为中世纪的重重枷锁与牢笼毕竟已经有所突破,所以才能在新的形势下触发一次规模更为宏大、影响更为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且揭开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我经常强调:任何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会轻浮地嘲弄那些民主革命的前驱者的挫折和失败,因为他们的奋斗经历乃是历史发展不可跳过的一级阶梯。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已经作出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难能可贵的贡献,并且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溶入了自己的丰功伟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从他们的挫折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也就是我们何以要不断加强研究与介绍辛亥革命史的原因之所在。
辛亥革命史的编辑出版,几乎可以说是与辛亥革命本身同步行进。辛亥9月,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即有苏生编写的《中国革命史》问世。1912年6月则有渤海寿民辑录的《辛亥革命始末记》,同年还有上海有正书局出版的天笑生所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的刊行。也是在19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郭孝成编著的《中国革命纪事本末》,已有相当学术水平,至今仍时为学者利用。但总起来说,直至20年代末,有关辛亥革命的书籍与文章数量虽然不少,佳作却并不甚多,谈不上成为堪称体系的史学。
30年代以后,国民党与南京政府对辛亥革命史的编纂、研究与资料搜集相当重视,但却基本上纳入国民党党史的范畴,往往掩饰涂改,削足适履,为宣传陈旧的正统观服务。不过,4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的少数著作,如冯自由的《革命逸史》、邹鲁的《中国国民党史稿》、罗香林的《国父之大学时代》等,或以资料搜罗丰富取胜,或以编纂体例严谨见长,或以长期致力于重大史事考订显功力,具有相当参考价值。但即令这些较有价值的著作,也难免带有浓厚的官方色采。以致影响其应有的成就。
辛亥革命史作为一个新兴史学分支的正式崛起,应该说是在60年代以后。
就中国大陆而言,1957年的孙中山90诞辰的纪念活动,虽曾促使辛亥革命史研究略有发展,但由于政治因素的干扰,1958—1960年就顿形寥落。直至1961年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举办以后、由于强调“双百”方针与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辛亥革命史研究才有比较稳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干的研究队伍。但是好景不常,1964年以后的“左”倾思潮再度泛滥,接着又是“文革”10年,顿使刚刚兴起的辛亥革命史学连同研究队伍横遭摧残,长期陷于沉寂。
而海峡对岸的台湾,则正好在60—70年代进入辛亥革命史的研究的新阶段。一批受过较好欧美史学训练或影响的中青年学者,以新的理念、新的视野与新的方法研究辛亥革命史,逐渐突破了固有的陈旧格局,出版了许多颇有成就的学术著作。诸如张朋园对于立宪派与梁启超的研究,张玉法对于晚清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的研究,都取得相当出色的成果。
在香港,则以王德昭为代表,他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研究辛亥革命,并且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至今仍然在辛亥革命史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