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和阳夏战役述评(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军事历史》 作者:陈光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0月10日,武昌清朝新军士兵自发起义,一夜激战,攻占了省城武昌,接着经过阳夏战役,顶住了清政府组织的优势兵力的攻剿。武昌起义为

  (四)停战谈判,实现起义大目标。11月底,冯国璋、段祺瑞拟定了指日渡过长江进攻武昌的计划。此时各省革命进一步发展,就在冯、段渡江作战计划报到北京的这天,袁世凯接连收到四川独立、山西告急、南京求救等几道告急电,在清廷摇摇欲坠的形势下,袁世觊电令汉阳清军暂且停战。 

  12月1日晚,袁世凯主动派人到达武昌,与民军领导人谈判,商定停战3天,后又继续停战3天,接着双方签订全国停战15天的协议。12月18日,袁世凯派出的清廷议和代表在上海与革命方面谈判代表议和,决定在预定停战期满后继续停战7天。以上四次谈判停战时间从12月3日到12月31日。谈判涉及到许多问题,其中前期交锋的一个要点是,对方坚持保留帝制,革命方面旗帜鲜明地坚持要清帝下台;后期交锋的一个要点是,清帝退位后谁来组织政府,革命党人在这个问题上作了妥协。12月25日,孙中山由欧洲乘船回到上海,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宣布退位。至此,武昌起义的大目标基本实现。这里说的基本实现是基于两点,第一是把清朝皇帝拉下马,这一点是完全胜利了;第二是由于复杂的原因,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枪,被国人誉为辛亥“首义”;持续了40多天的阳夏之战成功地保卫了首义地区武昌,牵制了清军主力,促进了各省革命发展。从熊秉坤等人在武昌军营高举义旗、振臂一呼,到清帝退位,时间仅为四个月零两天,不但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专政制度,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武昌起义和阳夏战役致胜的原因 

  武昌起义前,1906年至1911年4月,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在全国各地组织了10次起义,都曾经过认真准备,有的发展到较大规模,但在清军的打击下都失败了。为什么武昌白发起义的士兵一夜激战,起义成功?紧接着为什么能以一城之军,顶住清廷倾国之力的攻剿,直至清帝被迫退位?这些近乎神奇的历史事实背后,既有机遇形成的偶然性,更具历史规律的必然性。

   (一)革命组织的长期宣传与发动,使革命目标深入人心。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逐步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腐朽的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卑躬屈膝,对国内人民加紧剥削压迫,加剧了社会矛盾,人民群众进行了顽强的反抗与斗争。1905年孙中山等人成立统。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此后资产阶级组织的多次起义、农民的白发斗争和群众性的保路运动,预示着革命的风暴即将到来。

  在武汉,早在1903年就出现了秘密革命机关,1904年成立了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革命团体,当时湖北几位知识分子讨论怎样进行革命时提出,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行伍不可。因此,一些青年到新军当兵,以图进行革命。武汉日知会每星期日召开讲演会,宣传革命思想,并在青年学生、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中发展会员。日知会被清政府取缔后,新军中革命活动没有中止,1908年成立群治学社,1910年改名为振武学社,1911年1月更名为文学社,以讲武研文作掩护,暗地里进行革命活动,在新军各营、各队中发展文学社员达数千人,约占湖北新军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共进会也在湖北吸收会员,准备起义。革命团体还刊行《大江报》等从事宣传。到1911年10月上旬,在武昌潜在着一呼百应之势。当楚望台的枪声响起时,在拥有7000多名兵员的武昌城,80%左右的士兵都加入了起义行列,湖广总督竟不能调动兵力有效地保卫督署。由于革命目标深人人心,起义人员有较高的觉悟,被捕者大义凛然,参战者一往无前,政治信念变成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起义主体新军士兵有诸多优势。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在全国各地组织的多次起义,参与起义的主体或是会党,或是革命骨干分子。与这些失败了的起义相比,武昌起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起义主体为新军士兵。清朝新军是20世纪初仿效西方军事强国的军队编制、装备、训练、管理而组建的,是有别于清朝传统军队组织模式的新型军队。新军士兵年轻体壮,纪律性强,经过军事训练,有一定军事技能;有现成的军事装备,且有炮兵、工兵、骑兵等配合和后勤分队保障;军人有服从命令的坚定性和遵守时间的准确性,这些都为起义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条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