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辛亥革命期间列强对东北的(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北华大学学报 作者:厉声 冯建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期间,列强面对东三省出现的新形势,有针对性地调整了自己的政策,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在中国的殖民利益。 ,东亚历史与文化

  2.日俄第三次密约与日本对东北边疆的侵略

  辛亥革命最初阶段,日本对东三省的政策几经调整,终于定下基调。日本为实现对满洲问题“根本解决”的一系列侵略活动随即展开。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前,日本内部就南满问题存在争议:陆军部和藩阀势力主张出兵东北,武装占领南满,寻求南满问题的“根本解决”;以西园寺为首的内阁则以财政状况为由,实行严厉的紧缩政策,最终,内阁在这一问题上取得先机,暂时压制了陆军领袖和藩阀势力的冒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满洲政策。袁氏就职后一个星期,陆军省军务局长田中义一就抱怨由于政府的优柔寡断而“错过了这千载难逢之机”。西园寺内阁放弃武装干涉东三省,并不表示日本在侵略东三省这一问题上不作为。从一开始日本政府就决定就满洲问题与它的密约同盟俄国采取平行行动,共同谋求在满洲的特殊利益,为满洲这扇大门再加一把拴。

  历来与俄国争夺满洲的日本,这次采取了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俄国外交大臣沙查诺夫召见日本驻俄国大使本野一郎,探询日本对进一步瓜分满洲的意向。他说,“根据1907年及1910年两次秘密协定,日俄两国关于分割满洲和蒙古问题已经有设想。只要时机一到,两国即可根据1907年协约中规定的分界线分割满洲,并可进一步商谈如何分割蒙古的问题。”日本政府对此颇为认同,率先采取行动,表示就这一问题两国可以进行详细规划和谈判。尽管这一期间两国有过激烈冲突和争论,但无关宏旨。两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于1912年7月8日签订《日俄第三次密约》。协约主要有两款内容:第一,从洮儿河与东经122度相交之点起,界线沿乌龙楚尔河及木什匣河至木什匣河与哈尔达台河之分水界,从此沿黑龙江省与内蒙古之边界直至外蒙古之边疆:第二,内蒙古分为两部,东经116度27分以东之部及以西之部。俄罗斯帝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上述经度以东内蒙古之特殊利益:日本帝国政府承担同样义务,尊重在上述经度以西之俄国利益。

  其中第一条将1907年密约规定的两国势力范围的界线延长;第二条是划分两国在内蒙古的势力范围,东蒙归日本所有,与日本原有的南满洲势力范围连成一片,西蒙;乞俄国拥有,与其原有的外蒙古势力范围结为一体。这期间日本试图支持满蒙独立运动,由于英、美等列强的干涉和东北地方当局的强烈反对而破产。

  《日俄第三次密约》签订以后,日本开始通过南满向内蒙渗透。二次革命平定后,袁世凯为争取日本承认并支持中华民国政府,派孙宝琦和李盛铎出使日本,进行秘密交涉,日本趁机提出满蒙铁路问题。1913年10月,双方秘密签订《铁路借款修筑豫粤办法大纲》。在大纲中,中国政府承诺借用日本资金修建四平——洮南、开源——海龙、长春——洮南等三条铁路,又保证如今后修建洮南——承德和海龙——吉林省城两条铁路,必先借用日本资金。这个借款大纲开始了日本由东三省向内蒙的扩张,投资修建的这三条铁路,使日本势力得以伸向内蒙古东部。

  综观这一时期日本的满洲政策和在满洲的扩张活动,大体来说,它的期望与它的所获还是存在一些差距。自明治以来,日本政府就开始执行所谓的“大陆政策”。东三省是这一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环。寻求对满洲问题的根本解决,进而以此为基地,向中国本部渗透,这是日本政府梦寐以求的理想。辛亥革命的爆发,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它绝不仅仅满足于在原有的特殊利益上稍有扩大,也不满足于抽象的势力范围概念,它所要求的是南满服膺于日本的治下。然而,辛亥革命的发展超乎日本的预料,列强的均势制衡最终让日本未偿所愿。

  二、俄国的“满洲政策”与势力扩张

  随着中国辛亥革命的爆发,俄国资本家对东三省的热切愿望表现强烈。其大声疾呼的“吞并政策”在这时已经变成了相当一致的呼声——“哪怕以占领的形势合并北满”,“用金钱的补偿获得蒙古的大部分或割让满洲”,“伙同日本吞并满洲”,“立即占领北满”和“修改俄国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亚全部国境线”等等不一而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