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尚未成功”的孙中山(组图)

辛亥革命网 2010-08-22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东方早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很少有人像孙中山般被如此“盖棺论定”.既然“论定”了,他的生平都已有答案,那就没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想要了解孙中山,只需将这些已

 

  孙中山的“成功”是其身后才得到的光荣

  很少有人像孙中山般被如此“盖棺论定”.既然“论定”了,他的生平都已有答案,那就没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想要了解孙中山,只需将这些已有的答案叫唤出来就可以了,于是就没有多少人真正会对孙中山有兴趣了。

  杨 照

  《孙逸仙》

  [法]白吉尔著

  温洽溢译

  台湾时报文化文化出版社

  2010年6月第一版

  这本由法国汉学家白吉尔(Marie-Clair Bergere)撰写的孙中山传记,原本是1994年出版的,十六年后,才终于有了中文翻译本在台湾出版。白吉尔特别为中文版新写了一篇序言,开头就说:“向广大中文读者呈交孙逸仙传记是场真正的挑战。”

  的确,这是巨大的挑战。不过挑战真正的来源,不见得是白吉尔接下来解释的:“谁能比他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这位台湾的‘国父’和大陆的‘革命先行者’的生平和着作呢?”不是的,真正的挑战是海峡两岸的人,缺乏对孙中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基本好奇。所以海峡两岸都没有真正对于孙中山“深入、全面”的研究。

  阻挠对孙中山产生好奇最主要的因素,是两岸都给了孙中山非常明确的历史角色,很少有人像孙中山般被如此“盖棺论定”.既然“论定”了,他的生平都已有答案,那就没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想要了解孙中山,只需将这些已有的答案叫唤出来就可以了,于是就没有多少人真正会对孙中山有兴趣了。也就更少有人意识到白吉尔书中提示的:“中国史学所形塑的英雄迷思,禁不起西方学者有系统的批判性分析,也难以符合中国境外图书馆丰富的档案(外交的、殖民的档案等等)和孙逸仙漂泊世界的行踪数据。”

  在白吉尔之前,就有西方史家仔细查对了“中国境外图书馆丰富的档案和孙逸仙漂泊世界的行踪数据”,写出了和两岸一般印象中很不一样的孙中山传记了。其中最重要的有史扶邻(Harold Schiffrin)和韦慕庭(Martin Wilbur)。

  史伏邻早在1968年的论文标题--“孙逸仙之谜”--就定调了他对孙中山生平的基本态度,孙中山是个充满了谜团的人。他的生平事迹有许多明显矛盾之处,有更多根本对不上头的冲突。中文数据显现的孙中山,不是一个具体的、活过历史的人,而是一个建构出来的神话。更糟的,建构杂和的痕迹层层累累,根本就说服力不足。

  1980年,史伏邻撰写的孙中山传记出版,当然就是一部解谜之作了。这部传记的副标是“不情愿的革命家”。贯串全书的主题,是孙中山一生的所作所为,和他后来获得的“革命家典范”形象,如此天差地别。强调他是被硬塞进一个后世需要的框架中,也因此他生命实境中的许多过程,就都被刻意忽略、刻意去除了。

  韦慕庭最早注意的,是孙中山的广东地域主义背景,发现他早年的活动,其实都局限在广东人圈中,离开广东及海外广东人社群其实并无太大发展。韦慕庭另外一个研究重点,是“二次革命”之后,孙中山再度回到广东,接纳了苏联的援助,开始了“联俄容共”的策略。这一部分历史,海峡两岸历史说法相去最远。中国共产党视之为中国统一的关键,而且是共产革命的起源;中国国民党却坚持那是苏联与中共的“诡诈”,利用国民党壮大自己,也是国民党走岔的歧路,要到了1927年的“清共”,才由蒋介石更正了路线。韦慕庭尽量维持客观,提供了不牵涉国共是非的一种中立说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