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沈荩案”及其影响

辛亥革命网 2010-09-19 00:00 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 作者:严昌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内容提要】沈荩案发生将近100年了,但有关史实扑朔迷离,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本文对有关史实加以 ,1903年“沈荩案”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沈荩案发生将近100年了,但有关史实扑朔迷离,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本文对有关史实加以考证,认为沈荩不可能向八国联军告发清廷大员,他在北京的活动也并非是“散布革命种子”,“着手中央革命之预备”,他被清廷逮捕并杖毙,不是因为他披露了《中俄密约》,而是因为他曾参与自立军起事。据此,作者就如何看待当年革命党人为了宣传“排满”所写下的“史实”谈了自己的看法。

  【摘 要 题】专题研究

  【英文摘要】It is almost 100 years since the Case of Shen Jin,the Historical facts about which remain complicated and confusing.After a textual research into the case,it is pointed out that it is impossible that Shen Jin reported the officials of Manchu Dynasty to the Eight-Power Allied Force,that his activities in Beijing aimed at “spreading the revolutionary seeds”,and “preparing for revolution”.The reason why he was arrested and killed by Manchu Dynasty is not that he threw daylight on “Secret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but that he was involved in the independent armed force.

  【关 键 词】沈荩/沈荩案/影响/考证

  Shen Jin/the Case of Shen Jin/impact/textua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39(2001)06-0159-06

  1903年7月31日,北京发生了清廷在狱中杖毙沈荩的事件,一时间,舆论哗然,海内外报刊相继发表评论文章,上海又是开追悼会,又是出版名为《沈荩》的书。“沈荩案”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乃是因为它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当年《上海文汇报》曾介绍一位西方人士对此案影响的评论:“沈荩之死,震动人心较之俄日开战尤当。”[1](P285)沈荩案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沈荩被杖毙将近100年了,但有关他生前在津京活动的情况以及被处死的原因等记载,扑朔迷离,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笔者不揣浅陋,拟将有关沈荩的史实加以考证,结论正确与否,敬希方家指教。

  一

  首先我们看看沈荩是何许人也。沈荩原名克諴,字愚溪。祖籍江苏吴县(今苏州),世居洞庭(今太湖)西山。先祖以经商迁湖南,遂隶籍善化县(今长沙)。沈荩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少年时代“狂宕不羁”,读书不求甚解,且不屑于舞文弄墨,因此从未进入科举试场。他有一种倔犟脾气,听不得不同意见,更不能受人欺侮,一事不合,就要挥拳打架。由于有这种刚愎自用的性格,常常与人相龃龉,连亲戚也得罪殆尽。故章士钊(黄中黄)说他:“其得力处在此,所以失败之故,亦在此也。”[1](P287)虽然不喜欢写作,但却自附风雅,于乙未至丙申(1895-1896)间与人结一文社,什么名称尚不清楚,只知湘人呼为“十二神”,因其成员有12人之故。沈荩在社中独与舒闰祥友好,因两人都善辩,常在一起纵谈天下大事,谈话比较投机。

  戊戌维新期间,沈荩虽与谭嗣同、唐才常有交往,但态度比他们更激进,曾说:“新吾湖南,非有一番之破坏不为功也。”戊戌变法失败后,沈荩追随唐才常到了上海。唐才常经过谭嗣同六君子被杀的刺激,对于清廷十分绝望,欲即时扰乱清廷全局,组织新政府以代之。这正合沈荩之意,于是两人联合林圭、毕永年等共同组织了正气会,会址初设上海新马路梅福里东文译社,进行秘密活动。正气会既有革命派人士实力支持,又得康有为经费资助,在活动宗旨上自然受到两派影响,致使正气会(后更名自立会)的政治主张多有矛盾之处。一方面在正气会章程序言中痛言以“诸夏之大,人民之众,神明之胄,礼乐之邦”,由于“文酣武嬉,蚩蚩无覩,方领矩步,奄奄欲绝”,而不得不“低首腥禀羶,自甘奴隶,至于此极”,并告诫会众,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情况下,“毋诱于势利,毋溺于奇”,而“共图实际”[2](P53-254),似乎隐含“排满”、“革命”之大义。另一方面,在会章中,却又揭橥“务合海内仁人志士,共讲爱国忠君之实,以济时艰”[2](P254)的宗旨,显然是“保皇”的意思。沈荩作为自立会的干事,主持联络事宜。在唐才常策划下,在上海张园召开了“中国国会”,宣言既要“创造新自立国”,又要拥光绪当政,试图兼顾革命和保皇两派的政治主张。他们还组建自立军,联络会党,准备起兵“勤王”。章炳麟认为“勤王”、“光复”议论不合,遂退出中国国会活动,为表明与自立会“勤王”宗旨的决裂,与清廷统治的决裂,他毅然剪去了辫发,拂袖而去。有革命倾向的毕永年也为“勤王”口号与唐才常相辩驳,唐终不听,毕永年亦失望而去。

  但沈荩不屑于在文字上计较,认为只要能达到自己目的的力量都可以利用,便决意与唐才常一起干,担任了自立军右军统领,驻湖北新堤(今洪湖)。自立军原定庚子年七月十五日(1900年8月9日)在鄂、皖、湘、赣等地同时起事,因康有为海外接济经费未到位,各军部署亦未完成而延期。惟前军统领秦力山在安徽大通未得通知,如期起兵,得不到后路响应,无援而溃,致使自立军设在汉口的机关被张之洞破获,唐才常等20余人被捕死难。沈荩拟往上海联络同志别图组织,遂由新堤冒险返武昌,准备买棹东下,因被通缉,一时难以脱身,便藏在故交舒闰祥家中数日,竟得躲过一劫,得以转道上海,潜行至津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