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湘籍志士的舆论宣传(5)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作者:饶怀民 查看:
《苏报》被封禁后,原《苏报》主笔章士钊以及张继等人不畏强暴,于1903年8月7日又在上海创办了《国民日日报》,由章士钊主编。以"图国民之事业,造国民之舆论","收全国之观听,挽全国之倾势"为主旨。该报积极声援了《苏报》的斗争,对《苏报》被封的经过和《苏报》案审讯的有关情况都作了连续报导,并发表了章士钊撰写的题为《苏报案》的长篇述评,控诉了清廷对章、邹的迫害,是当时屈指可数的革命报刊之一,其"主张与《苏报》同,而篇幅及取材则较《苏报》为新颖,发刊未久,风行一时,时人咸称为《苏报》第二"[10](P135)。嗣以经费无着停刊。
1904年冬,华兴会领导的长沙起义和鄂宁起义先后失败,华兴会的主要成员陆续来到东京,他们仍然没有放松舆论宣传。1905年6月3日,湖南留日学生即华兴会主要成员宋教仁、黄兴、陈天华、仇式匡等人在东京与其他革命党人一道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其宗旨标明:"提倡国民精神,输入文明学说".该杂志第一期刊发的一篇文章说得更加具体:"以正确可行之论,输入国民之脑,使其有独立自强之性,而一去其旧染之污,为世界最文明之国民,有同一程度,因得以建设新国家,使我二十世纪之支那,进而为世界第一强国。"《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用黄帝纪年,创刊号印有轩辕黄帝之肖像,附有宋教仁的题辞:"呜呼!起昆仑之顶兮,繁殖于黄河之浒。借大刀与阔斧兮,以奠定乎九有。使吾世世子孙有啖饭之所兮,皆赖帝之栉风而沐雨。嗟我四万万同胞兮,尚无数典而忘其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嗣因该杂志第二期登载蔡序东所撰《日本政客之支那经营谈》,抨击日本的侵华政策,而被日本政府没收停刊。1905年8月20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经黄兴提议,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改名为《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率先揭橥三民主义旗帜,其主要论文几乎都是围绕三民主义理论开展对改良派的论战的,而陈天华、宋教仁等湘籍志士都是《民报》的主要撰稿人。《民报》出至第24期,因刊登《革命之心理》一文被日本政府"停止其发卖颁布";1910年2月1日,在黄兴的努力下,《民报》又续刊25、26两期之后停止。
《民报》创刊不久,1906年10月18日在上海又创办了一份由陈家鼎、宁调元、傅熊湘等创办的革命刊物《洞庭波》。该杂志以宣传民族革命为主旨,刊发了《二十世纪之湖南》、《仇满横议》等鼓吹排满革命、提倡暗杀、批判改良的文章。"每期印数千册,散布各省,流入醴陵、萍、浏等县尤夥","虽穷乡僻壤之氓,咸了然于革命之不可一日缓矣".[16](P649)《洞庭波》出版第1期后停刊,于1907年1月改名为《汉帜》出版,以"光复祖国,防护人权,唤起黄帝种魂,扫除白山鞑虏,建二十世纪民国,还五千年神州,而尤以维持各国公共安宁、鼓吹汉人实行革命"为主旨,刊有刘道一撰写的《驱满酋必先杀汉奸论》等着名文章,虽出至第2号又停刊,但其影响却至为深远。
1907年4月2日,杨毓麟协助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该报创刊初期,于任社长,杨任主编,它是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在编辑和印刷方面完全现代化了的大型日报,是这一时期同盟会在东南八省进行革命宣传的一个重要言论机关。日发行量在万份以上,是当时上海地区销路最广的报纸。杨毓麟在他主持《神州日报》的一年时间里,在该报发表的文章至少在50篇以上,共计超过10万字,主要文章有:《政府与国民大战争之开幕》、《论高景贤事件》、《论津镇、苏杭甬强硬外债之不可承认》等,社长于右任对他的工作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于写道:杨毓麟"是对于《神州日报》最努力的一人,长于小学,熟谙国史,血性尤热烈过人,故其为文,能以坚确之词义,抒其真挚之感情,深切地注入读者".[17]
1910年10月11日,《民立报》在上海创刊。于右任任社长,宋教仁于1910年冬刚从日本回到上海,就担任《民立报》的主笔,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宋在该报发表《东亚最近二十年时局论》、《讨俄横议》、《论近日政府之倒行逆施》等上百篇政论文章,分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危急形势,抨击了媚外残民、压制革命的清政府和阻挠革命的立宪派人,笔势矫劲,议论豪健,倾动一时,显示了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良好的理论素养及宣传鼓动能力。据于右任回忆:宋教仁刚至沪上,上海人士"无有知先生姓名者,同社中称先生为桃先生,外来之函件亦以桃先生目之","今日我报之有此成绩者,先生实规其先畴",宋教仁离去后,"本报文字犹有渔父名者,乃方君潜及记者所为,盖恐渔父名骤遁,易启人疑团而质先生之行踪也".[18](P247)可见宋教仁的去留直接影响着《民立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