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笔下的“首义史学”

辛亥革命网 2011-01-24 00:0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罗福惠 王倩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系统清理和分析这些当事人的有关著述,对于重新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其在首义之区的成败原因,以及如何发
 

  从武昌首义的翌年,即1912年问世的龚霞初的《武昌两日记》、胡石庵的《湖北革命实见记》,到1927年曹亚伯的《武昌革命真史》,再到1945年张难先的《湖北革命知之录》,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前湖北辛亥志士对辛亥革命斗争史的回顾和研究系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系统清理和分析这些当事人的有关著述,对于重新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其在首义之区的成败原因,以及如何发展或研究这种独特的“首义史学”,均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辛亥革命的硝烟未散,以这场革命为记载和研究对象的史学著作就已在酝酿当中。一是有众多的辛亥革命直接参与者投入写史的活动,他们有的及时成书,有的事后回忆并多方搜集第一手资料,所以材料真实,叙述具体详尽,而且作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对这场革命持高度肯定的态度。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资料、准备编写大型详尽的史书的工作,在湖北开始着手亦最早。湖北在1912年6月即成立了湖北革命实录馆,编出《湖北革命实录长编》,分订为八册。《长编》史料丰富,涉及较多为他书未曾载入的人物和事件,如记十八日晚在汉口英租界有留学生、革命党二人被捕;小朝街机关被破,有三十余人被捕等,尤其是记彭、刘、杨烈士被审讯一节,十分详细生动,为他处记载所不及。

  这些书有共同特点,其一是作者均为辛亥革命的亲自参加者,而且除了《武昌革命真史》和《湖北革命知之录》等少数著作之外,多数史著以作者个人的经历和见闻为素材,因而所述较为可信,史料也很丰富和生动。

《武昌革命真史》,曹亚伯著

  《武昌革命真史》在把批评矛头对准袁世凯的同时,对革命阵营内部的不良现象和具体错误,也有批评和分析。

  到1927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已两年,北洋军阀亦接近垮台之际,曹亚伯的《武昌革命真史》脱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关于武昌首义乃至辛亥革命这一专史中分量最重的著作,其写作动机也比较复杂。曹亚伯从1903年参加花园山聚会,开始投入革命,直到1921年,一直是坚定的民主革命者和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对革命事业亦有建树。但从1921年起,他受到胡汉民、胡毅生兄弟的多方排斥,甚为郁郁,而陈炯明乘机对其拉拢煽动,几至被陈氏所利用。曹亚伯于1922年离开当时的革命中心、也是政治漩涡中心的广州,在江苏昆山隐居,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此后“厌闻时政”,尤其认为当时的党政军新贵“数典忘祖,鄙视吾辈,皆不知革命历史所致”。故其写作《武昌革命真史》的动机可说是多方面的,有肯定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希望人们尤其是要求新贵尊重前人业绩的意思;亦有个人忏悔之意,“予愧不学,少未闻释老孔墨诸胜义,未免蔑视旧有礼教,而于家国之革命,不无过勇之愆”。他告诫某些革命的有功之士、尤其是手握兵权的人说:“满清之亡,非徒亡于湖北军队,实亡于中国总民意也。”这些话或许有贬低辛亥革命军事力量的作用之嫌,但曹氏当时不满于恃兵弄权、贪人民之功为己有的武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正因为这样,《武昌革命真史》一书在把主要批评矛头对准袁世凯的同时,对革命阵营内部的不良现象,尤其是一些人的具体错误,也有揭露和批评。他运用了大量资料,剖析袁世凯的反动本质,揭露其两面手法,斥责袁世凯“甘心作贼”,“不自知其无耻至此极也”。同时作者对黎元洪及旧官僚亦予揭露,称黎元洪与官僚党接近,深恨革命党,但不露于形色,一切政权,皆操于官僚之手。作者剖析湖北革命政权之蜕变,还是很有见地的。

  该书引起非议的原因,明显是对革命党人微词过多。如多次说孙武、蒋翊武、张振武等“专以膨胀势力为主”,以至几度造成“党内交哄”,“同室操戈”;又说张振武携巨款赴日本购买枪弹,结果购回陈旧过时、乃至不适用之物,且将公款在上海挥霍浪费而无法交待。书中还批评孙武受旧军官杜锡钧之逢迎,网罗投机分子石星川、唐克明为党羽,勾结黎元洪,排斥文学社同志,打击真懂军事的吴兆麟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