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笔下的“首义史学”(2)

辛亥革命网 2011-01-24 00:0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罗福惠 王倩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系统清理和分析这些当事人的有关著述,对于重新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其在首义之区的成败原因,以及如何发

  要而言之,《武昌革命真史》在写作意图上颇偏重于从反面总结教训,故在议论中对革命党人(包括投机革命者和革命后迅即蜕变者)的批评较多。故书甫出即遭部分首义者非议,且被国民党当局封禁。但客观而论,作者的动机并非否定这场革命,而且多数批评并非蹈空之言,不可简单以“抹黑”、“玷污”视之。同时,作者充分肯定了这场革命的合理性;强调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推翻清王朝,虽有湖北革命党人和军队同志的重要作用,但不能仅仅归功于少数人,尤其是一些品质恶劣、居功要挟的人。他认为民心归向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时民气之盛,为古今所未有”;其次是“当时军政府一般纯洁爱国同志竭力维持”;还有“各省响应,派兵援助”,否则“仅湖北一省之力,满清孽数,当不知何日能终也”。这些看法是比较冷静、客观、全面的总结。

  《湖北革命知之录》之与《武昌革命真史》的批评倾向不同,乃侧重于褒扬辛亥革命精神之优长。

《湖北革命知之录》,张难先著

  继《武昌革命真史》之后而称得上有分量的首义史学著作,是张难先1944年写成的《湖北革命知之录》。该书写作于抗日战争已见胜利曙光的历史转折前夕,写作意图当然也在保存信史、表彰先烈、总结经验,但与《武昌革命真史》的批评倾向不同,乃是侧重于褒扬辛亥革命精神之优长。《湖北革命知之录》认为辛亥革命的精神动力,“乃吾国穷变通久之大道”的潜在影响,至孙中山先生“坐言起行,奔走海内外,期诸实践,并不为种族狭义之革命,兼倡民权民生诸学说”,故“较之汤、武、汉高、明祖之革命,尤为进步”。具体论及湖北革命志士的思想发展过程,则认为当时的“英异之伦,不羁之士,读石庄(胡承诺)茶村(杜浚)遗书,览异域殊方志乘,勃然兴起,不为(张之洞)所囿”。作者的这种总结比较深远全面,而且注意考察到思想的前进和变化。

  作者高度赞扬了湖北革命志士的实干精神,称“历来志士,即在此环境下造成一特殊风气,即不竞声华、埋头苦干是也。庚子以后,士人多投笔从戎,不以苍头为耻;甚或累年不迁,亦安之若素。遇有风潮,则易名再入他营……所以无营不有知识分子。革命党人意态冷静沉默,匿儒冠而讳新民,……不数年间竟将政府之军队,于不知不觉中尽变为吾党之势力”,指出了湖北革命的一大特点,或者说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辛亥革命是一场波及全国的重大军事、政治斗争,各地亲历此役的革命志士为数不少,但像湖北这样有众多志士迅即写成史书的情形,在各地可说是独一无二。这些分量不一的史著,虽然多数局限于当事人的亲历和见闻,尚不足以反映辛亥革命的全貌,而且在某些局部和细节上还有争论,但对武昌首义和湖北辛亥革命而言,基本可视为信史。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在国内多数地方此时倒是仇视辛亥革命的逊清遗民留下了不少所谓“纪乱”之作。湖北辛亥志士的有关史著,不仅与遗民贬斥革命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构成了辛亥革命研究中主流记忆的基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