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风建设角度看陈云的民生思想(2)
辛亥革命网 2019-04-03 09:11 来源:察网 作者:朱佳木 查看: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村政策出现“左”的偏差,甚至把自留地、家庭养猪都当成是“资本主义尾巴”,要求割掉,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1961年,陈云通过在家乡青浦的调查,提出我国的集体耕地占全部耕地的90%以上,再增加一点自留地比重不会动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他说:
【“在当前农民口粮不足的情况下,农民最关心的不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而是‘吃饭还是吃粥’。多分一点自留地,可以使农民多得一点口粮,对巩固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好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粮食紧张,人民营养不良,陈云虽然已不处在主持中央财经工作的位置上,但仍然积极献计献策,想方设法解决困难。1962年2月西楼会议后重新设立了中央财经小组,他在会上讲话,建议动用一些钢材制造机帆船出海捕鱼,压缩一部分生猪出口,以便使大中城市居民每人每月增加半斤鱼半斤肉。他说:
【“目前,这样的问题,是国家大事。如果六千多万人身体搞得不好,我们不切实想办法解决,群众是会有意见的。人民群众要看共产党对他们到底关心不关心,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活的问题。这是政治问题。”】
他指出:
【“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关系五亿多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我们的国策。”】 他还语重心长地对与会者说:
【“同志们,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把革命搞成功了,千万不要使革命成果在我们手里失掉。现在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我国工业化建设是在经济尤其是农业十分落后的条件下起步的,带有很大的突击性,因此农业生产特别是商品粮供应,长期跟不上工业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要说民生,这是最大的民生。对此,陈云始终高度关注,提出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库存锐减,许多地方出现浮肿病、非正常死亡和人口外流现象。他顶着被扣上修正主义帽子的风险,向中央提出从西方国家紧急进口粮食的建议,并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为了尽快摆脱粮食供应的被动局面,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他又顶着风险,直接向毛泽东进言,提出在部分困难地区暂时实行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今天所说的集体经济下的土地承包——笔者注)的主张,果然受到了刮所谓“单干风”的批判。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那时他尽管只有普通中央委员的虚职,但面对粮食供应紧张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农民还吃不饱的情况,仍直率建议,今后三五年每年进口两千万吨粮食。他说:
【“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如果老是不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农民就会造反,支部书记会带队进城要饭。”】
后来,他又在一次会议上进一步解释说:
【“延安时期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你说不准要饭,他说共产党没讲过不准要饭,毛主席说过不准要饭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陆续实行了包产到户、土地承包的政策,加上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大规模进口粮食和化肥,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极大焕发,粮食连续4年增产。但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下降,加上农村和农业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偏差,误以为粮食问题已经过关,提出农民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政府不必再管的主张,结果出现上下都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针对这个问题,陈云反复提醒大家绝不能因为发展经济作物而挤了粮食生产,并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大声疾呼:
【“现在有些农民对种粮食不感兴趣,这个问题要注意······发展乡镇企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不稳’。十亿人口要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无粮则乱’,这件事不能小看就是了。”】
他的话声刚落,当年粮食就发生减产,而且连减4年,直到1989年秋收才恢复到1984的水平。粮食价格的上涨,导致一系列生活必需品价格跟着上涨。这件事和后来搞的“物价改革闯关”一起,共同构成了“八九”政治风波前通货膨胀的诱因。事实深刻说明,民生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定。
二、从搞好执政党党风的角度处理基本建设与民生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重工业建设,特别是其中的基本建设(也即基础建设),不可能马上解决人民的当前利益、切身利益问题,但它关系到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如果不搞,人民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然而,凡事皆有度,如果基建规模超过了一定限度,势必损害人民的当前利益、切身利益,影响民生。因此,陈云一向主张,基本建设和民生问题要兼顾,兼顾还是没兼顾的衡量标准:第一,看对民生必需品的生产是否安排在基建之前了;第二,看基建规模的大小是否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了。1957年,他在《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题目就叫《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文章指出:
【“在财力物力的供应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必须先于基本建设,这是民生和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的问题。”“关于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我之所以说应该保证它们对原材料最低限度的需要,是因为今年的生产指标不可能在去年已经很高的基数上再增加多少。”】
对于制定“二五”计划的指导方针,他提出:
【“必须使人民有吃有穿”,“要从有吃有穿出发”。】
他说:
【“经济不摆在有吃有穿的基础上,我看建设是不稳固的。”】
对于陈云的上述主张,毛泽东在经过“大跃进”的曲折后,表示了十分赞赏的态度。他在1959年一次中央会议上说:
【“过去陈云同志提过,先市场,后基建,先安排好市场,再安排基建。有的同志不赞成。现在看来,陈云同志的意见是对的。”】
1962年,中央针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决定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并恢复中央财经小组,由陈云任组长。陈云提出,为了照顾民生,要对年度计划做相当大的调整,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要“伤筋动骨”,再不能犹豫了。对此,周恩来总理表示坚决支持,还当场口占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