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继尧怎样成为重九起义领导人(3)
辛亥革命网 2020-05-28 14:4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开林 查看:
谢汝翼《光复滇省事略》,载于《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1辑第61页
谢汝翼《光复滇省史略》还叙述:武昌起义消息传来后,军官们举行了七次会议。第一次是阴历8月25日在沈汪度屋里,开会的有蔡锷、刘存厚、韩凤楼、谢汝翼等人,没有唐继尧参加。第二次是阴历30日在唐继尧处,开会的人有谢汝翼、刘存厚、黄毓英、邓泰中、李鸿祥、沈汪度、罗佩金等人。第三次是9月初3日在刘存厚处,开会的有蔡锷、李鸿祥、沈汪度、殷承谳、韩凤楼、雷飙、张子贞、唐继尧、黄毓英、刘云峰、黄永社等,这十多个军官还歃血为盟,“愿同生死共患难,啮齿沥血,和而分饮”。
第四次是是初7日在唐继尧处,开会决定9月初9日夜发难。第五次是在七十四标本部,开会的有蔡锷、罗佩金、步、炮两标各营管带。第六次是9月初9日午后三钟,蔡、李、沈、唐、张、雷驻军会议。第七次是9月9日下午八时在七十四标本部,开会的有蔡锷、刘存厚、雷飙、刘云峰、庾恩暘、罗佩金、谢汝翼,“以凤楼携来之防御计划,与汝翼所编之作战计划,共参酌,作一攻击计划”。唐继尧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从审定作战计划的工作看,唐继尧的地位作用比不上李凤楼和谢汝翼。谢汝翼死于1914年,担任拟定作战计划的营管带生前写作的这篇文章,应当是比较可信的吧!
四、重九起义的核心人物黄毓英
滇军内倾向于革命的中上级军官是个什么状况呢?正如刘存厚所说:“滇中军界党派分歧,互相猜忌,而各党中具有革命思想者虽不乏人,均各不相谋,未能一致。”有人把这句话解释为同盟会内部涣散,其实这句话指的是各种党派之间的分歧。
革命形势推动着各党派一步步向前走,所谓起义时机的成熟,说穿了就是黄毓英等同盟会员在长期周密准备的基础上,对各党派军官的思想发动工作的最后完成,黄毓英纵横奔忙,协调几伙人的步调。
在最后一个多月的发动落后军官的过程中,积极活动的军官逐渐被清吏觉察,清吏准备采取行政措施扼杀革命。而军官们在黄毓英等人的联络推动下多次开会,有的军官对起义仍然犹豫不决。同盟会发动中上层军官,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宗旨是正确的,为了顾全大局,以忍让求团结,导致迁延时日错过多次战机。
9月初6日(阳历10月27日)张文光率领腾越辛亥革命成功,云贵总督李经羲非常惊惶,不仅调集兵力加强了武装戒备,而且撤掉了昆明新军内“想反叛大清”的黄毓英等几个军官的职务,对不便撤职的军官罗佩金、李鸿祥等,又行调虎离山之计委派出差。李经羲还下令收缴士兵枪支,情况已很紧急。
9月初7日晚军官们再次开会,研究如何起义。唐继尧等军官这时仍然下不了决心,黄毓英气愤极了,在会议上大义凛然地逼迫要挟军官们起义。据《杨秋帆黄子和两君事实》记载:“黄君提议后,在坐者俱面有难色,黄睹此情景,勃然大怒曰:事急矣,诸公若不从我之主张,倘事机败露,余亦不愿独享烈士之名,必谓与诸公同党。群皆吐舌,呆若木鸡。于是最高级之军官,皆以黄君之言为当【注:《杨秋帆黄子和两君事实》,民国初年手稿,佚名,存云南省图书馆文献资料室】”, 在众人呆若木鸡时最高级之军官蔡锷赞成黄毓英意见。
《黄武毅公事略》,载于《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270页
又有《黄武毅公事略》记载:“坐中有犹豫者,公要之曰;今事机已急,诸公若不见许,英请独任之,幸而战死则亦已耳,不幸就捕,必自承与公等同谋。不忍独为烈士以贻公等羞。众大骇,议遂决[注:《云南光复诸人事略.黄武毅公事略》,《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270页]”。蔡锷撰写的《黄武毅公墓志铭》也无所回避地记载了黄在会议上要挟军官的这个情节,可见当时黄毓英等同盟会员发动唐继尧等军官是多么费力。
唐继尧对起义的态度比较犹豫,直到黄毓英勃然大怒地要挟之后,唐继尧才转变态度,于是总指挥蔡锷作出起义决定。李鸿祥《增补云南辛亥革命回忆录》也叙述了各人表态的先后次序:“黄毓英说:‘别人不干,我就单个干。’唐继尧亦赞成干。蔡说:‘那么就决定初九起义。’于是讨论部署”。有些人居然在为云南省志起草黄毓英传略时,把历史捏造为“有人对起义迟疑不决,唐主张立即起义,黄表同意”,幸而在《人物志》定稿时没有得逞。
重九起义的发起人是激进派,是黄毓英为代表的同盟会昆明机关,并不是迁延主义者唐继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