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骧等人创办滇声报
辛亥革命网 2021-08-23 15:3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娜 查看: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南方十多个省原是国民党的势力,被袁世凯派兵占领了。
1913年9月贵州都督唐继尧担任袁世凯的滇黔联军总司令,派兵入重庆打败了响应二次革命的熊克武军队,这成了二次革命结束的标志。10月袁世凯调蔡锷到北京,把唐继尧从贵州调到云南接任都督。12月唐继尧镇压了响应二次革命的大理杨春魁起义,趁机株连多人。与杨春魁没有什么联系的张文光和李根源,被唐继尧禀报袁世凯说他们指使杨春魁。李根源记载:“电北京袁世凯十二月八日令 略谓大理杨春魁之乱,李根源张文光为首,着通缉严惩云云”。【注:李根源《雪生年录》卷2,页9, 曲石精庐重刊,1934)】。
都督唐继尧发出命令,层层下达,经迆西镇守使谢汝翼、团长施继伯、营长段廷佐(段国富),最后是连长李青龙带领20名士兵执行,于1913年12月19日在腾冲硫磺塘把张文光和战友黄安和开枪杀害。12月22日唐继尧还向袁世凯拍电报,说杨春魁“电催李根源、张文光来榆筹画进行”【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第6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李根源不在云南,幸免于难。
二次革命后,国民党遭受严重打击,马骧想回大理家乡也不能回了。“民党失败,同受嫌疑,势难返里”【荆德新《杨春魁兵变正名》,载《大理州文史资料》第三辑第211页】,马骧在遭受嫌疑的政治环境中,停留在昆明也是有风险的,
一,在逆流中艰难办报
为了宣传民主共和,唤起民智,1914年4月,马骧联络了在昆明的革命人士,以私人名义创办了《滇声》报。创刊后刊登《本报之组织及职员之姓名》:“经理长马幼伯,副经理杜寒甫,总发行谭亦猛,会计员吴焕文,庶务员李松乔。……编辑长黄玉田,代理编辑长熊生。编辑员董玉书,徐纂武,李方城,陈雨生。撰述员 赵松○,○○○,夏子培,李洲庆(未完)”。
在报纸的版权栏里,由于杜寒甫对创办报社出力甚大,就与马幼伯同为经理长。
1914年5月19日滇声报刊登《本报之组织及职员之姓名》
滇军军官杨如轩《我知道的云南护国起义经过》一文,在介绍护国名将董鸿勋情况时,说董与杨蓁、邓泰中、黄玉田合资创办《滇声报》,以及总编辑徐虚舟被地方审判厅拘囚等,这段回忆给后人留下了一条历史线索,可惜人事方面记错了。杨如轩1915年任滇军连长,没有在滇声报社工作过,事后几十年杨如轩回忆往事,人物事件记不准确,文章的这一段内容与历史有差错,这种差错是可以理解的。[注2]:杨如轩《我知道的云南护国起义经过》,《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第48页。
根据原始资料我们得知,报纸名称不是滇声报三个字,而是《滇声》两个字。创办一年半之后,护国起义爆发。杨蓁、邓泰中捐资助报,报纸还刊登谢捐启事。杨蓁、邓泰中等人虽然不是创办人,但他们是滇军中的重要带兵官,大力支持滇声报,他们与滇声报形成了一文一武两方面的力量,促进了护国起义的爆发。从原始资料还可以查到:该报创办后,直至护国运动结束都没有停过刊。
有人说:“滇声报开初是云南开明士绅组织创办的,由滇声报编行,后来成为云南军都督府机关报(唐继尧时期),是云南重九起义建立的都督府,为了团结全省民众,于1914年4月创办的[黄茂槐《云南报纸题录》,《云南出版史志资料》第六辑第27页,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志》编纂委员会1990年编印”。这种说法,是作者听信云南某些人编造的谎言,把滇声报的创办者说成是开明绅士,并说这份轰动省内外的民主革命报纸“成为都督府的机关报”,违反了历史事实。
后来这位作者黄茂槐经过考证,写出了《输入新学说的滇声报》,纠正为:“该报是由中华革命党人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在云南秘密筹建中华革命党,从事反袁世凯称帝的马幼伯、杜韩甫等人负责”。[注:文章发表在《五华文史资料》第6辑]。
有人评论:“滇声报是在昆明出版的一种民间报纸,在护国讨袁期间,大量刊载了有关护国运动的新闻、电讯、公告、通讯评论、专论等,充分反映了当时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实为研究护国史实必不可少的第一手参考资料[万钧《滇声报护国讨袁资料选目》,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云南省委员会编《护国历史资料选辑》129页”。这条解释符合实际情况,惜乎语焉不详。
原始资料显示,《滇声》从来没有充当过云南都督府的机关报,它不是开明绅士办的,也不是一般的民间报纸,它是孙中山革命力量在云南的宣传喉舌。
马骧(幼伯)等人在昆明创办的新闻报纸《滇声》
滇声报社办成了革命人士的联络机关,二次革命后各省失散的革命党人,循着滇声报这面公开的旗帜,汇集到云南来。
《滇声》的具体创办过程,要从杜寒甫1914年从长江一带回到昆明与马骧团聚说起,多年以来生死相依的两位战友,在革命的低潮中思考如何振兴中华的问题,认为继续开启民智是迫切问题,应当创办一份报纸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于是杜寒甫联系了熊生和陈雨生进行研究,熊生将办报宗旨及求助经费之事,告之云南民政长李鸿祥,得李鸿祥慨然相允。
办一份正规的报纸,除了云南民政长的赞许之外,还需得到云南督军的赞许,就像江湖上需要拜码头一样,才不至于惹来麻烦。马幼伯找到云南督军唐继尧,讲述了报社的筹备及缺少经费的情况,并要求唐继尧捐助,唐也捐了点款。在得到民政长和督军的赞许后,滇声报就名正言顺地出版了。
滇声报以私人名义创办,承担报社民事责任的人是马幼伯。大家开始着手做准备工作,向社会发布办报的广告后,暂时以杜寒甫寓所为办公处,黄毓英的哥哥黄子实向浙江会馆商议,搬迁到浙江先贤祠地点作为报社办公处。报社经费无着,黄毓英的父亲黄玉田承诺筹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