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骧等人创办滇声报(2)

辛亥革命网 2021-08-23 15:3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娜 查看:

1914年马骧与杜寒甫、黄玉田、谭亦猛等人在昆明以私人名义创办《滇声》日报,宣传民主共和,反对复辟帝制,竖起一面公开的旗帜。

  创刊初始马幼伯为经理长,一个星期后改为马幼伯、杜寒甫两人并列任经理长。黄玉田任编辑长,后又担任经理长,熊○生代理编辑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报社各部门都有人事变动。担任的职务也有所变化,但卸职后仍是报社圈子里的人。

  先后担任经理长(经理、副经理)的,还有李庆堂、徐纂武、雄万君、王绍珊、马介叔等人。先后担任编辑长(编辑主任、总编辑)的还有李佑佛、董玉书、李方城、何民岩、徐虚舟、赵达禅等人。先后担任总发行的还有陈雨生、杨崇先、张美斋、孙幼良、王楚卿等人。

  护国起义爆发时,由于马骧离开昆明,深入敌后游说川军将领陈遐龄不攻击护国军,以及协助张午岚组建四川护国民军支队,《滇声》的经理由马幼伯的三弟马介叔担任,编辑主任是徐虚舟。

  在报纸上先后出现过的报社工作人员还有:罗筱池、李松乔、赵松泉、郑奕斋、吴焕文、董贯之、周烈文、周兴烈、刘古愚、张博椎、李蔚时、杜英廷、苏可卿、覃介公、江月秋、石敬恒、孙少章、刘少廷、孙静观、周野鹤、姜上达、许平堦、谭世杰、吴海泉、谭立奇等人。

  《滇声》每天出版两大张共八版,星期天只出副刊一大张共四版。由云南开智印刷公司承印,地址在龙井街刘武慎公祠(今艺术剧院地址)。当时的印刷机,文字用铅印,图画用石印。

  报社的编辑兼发行处,设在昆明武庙上街浙江先贤祠(即今武成小学)。后来发行处移至劝业场前街东廊31号,后又移至劝业场后街西廊92号(即今福照街北段)。由各县劝学所代办发行。

  每月的订报费为大洋六角,零售每份铜元四枚。订报费非常低廉,反映出革命党人的办报意图和奉献精神,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宁肯贴本办报。

  创刊时马骧向战友天民(吕志伊)、直卿(张大义)写信说,这是代革命派责成滇声:

  “天民直卿两兄钧鉴:顷奉手书,敬领一是。吾滇僻处边隅,一切举动,后人一着,兼之人才稀少,钱财困难,从来社会情性又多囿于村落,视远游为苦事。以故对外势力,迄未见增,此实滇之一大病源。十年以来,幸我辈出入铁道,交通稍稍易也。兹获诸公鼎力,创此报社,其造福我国,何可限量,又不止专刊于滇也。至代派责成《滇声》,固是义不容辞。惟初着手推广,情形似难预料,只好陆续设法,俟有头绪,再为函达。此刻先寄发三十份,倘其推行,又随时函加可也。消息欲其灵通,亦非《滇声》传达不可。现 《滇声》与各属颇有信用,而同志往来又多以《滇声》为目标地,则将来贵馆之与《滇声》自有天然的密切关系。再有弟等于中主持,双方进行,互相扶助,似不难收美满之效果。其它滇中各报,分子复杂,宗旨不定,其所希望亦不甚远,已难合我等之志,必难必副贵馆之望,不过作为联合之余地可耳。又售报各费或邮或汇,后当设法送上,其余照来示办理,勿烦远注!现滇中各界情形,较前尤为退步,黑幕重重,一言难尽,约略言之,总不外小人当道一语。且唐之党见又深,无一好人见在,用人既不能去取,两督异指引,正人君子望之远去。三年以来滇民未受丝毫利,滇政未见一美,此在(吾兄)洞鉴之中,不待赘述矣。惟以大局计,必清君侧方为滇幸。其尤者为由卖缺引、私排异己者,无所不用其谋。现各机关有十之五、县令有十之八,皆由所用,而远近小民呼吁无门,直前清弊政万万。若长此以往,吾恐演出一省革命之剧未可知也。夫福基于志公,防患于未然,惟诸公察之”。〖《马骧烈士遗稿·致天民、直卿两兄书》,载《大理州文史资料》第三辑,第79页。〗

马幼伯致吕天民张直卿书1

马幼伯致吕天民张直卿书2

马幼伯致吕天民张直卿书3

  在护法运动中马骧致孙中山信中回顾这件事:“在昔袁氏秉政,窃恐滇中同志无所依附,乃以私人名义,组刊一滇声报馆,以便笼络同人,迄今已三载矣。”〖《马骧烈士遗稿·上孙中山先生书》,载《大理州文史资料》第三辑,第78页。〗

  马骧在写给李根源的心中也谈到:“前于三年办理滇声报社,适值先生在南洋组国民报,彼此取同一趋向”【马骧烈士遗稿,致李印泉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