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 作者:彭 剑 周 波 查看:
为发现辛亥革命研究的新秀,培养青年学者研究辛亥革命的兴趣,传承辛亥革命研究的学脉,迎接辛亥革命1OO周年学术盛会,由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和辛亥革命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首届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于2007年11月27日在武昌隆重召开。来自华中师范人学、武汉人学、中南财经政法人学、湖北人学、江汉人学、湖北省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30位青年学者参加了论坛。论坛特别邀请了在辛亥革命研究领域德高望重的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冯天瑜教授、罗福惠教授、萧致治教授、皮明庥研究员莅临指导,点评青年学者的发言,介绍自己的治学经验,指点努力的方向。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长朱英教授、秘书长严昌洪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议。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马建中、副主席张围强、周庆章和湖北省政协常委、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陈昆满等出席了论坛。
辛亥革命研究是否还有空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常可以听到“辛亥革命研究得差不多了”之类的议论,近年来,这种议论似乎越来越多了,以至年轻学者极少有以辛亥革命为研究对象的;即使是在以辛亥革命为研究对象的中老年学者中,有许多人的研究兴趣业已发生了转移,关注辛亥革命的学者越来越少。这就使有识之士感到,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在辛亥革命研究领域,很可能会出现断层和后继乏人的困境。那么,对于辛亥革命研究而言,空间还有多人,青年人是否已经无可作为了呢?从参加这次论坛的青年学者的发言来看,虽然人家承认,经过数代学者的辛勤耕耘,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青年学者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有一定的难度,但人都认为辛亥革命研究还可以继续向前推进。
华中师范人学中围近代史研究所许小青认为:“由于研究的基础丰厚,后继者要想超越,无疑会增加更人的难度”,但同时他又提出,“只要不断地反思已有的研究路径,如同章开沅教授一再所侣导的从领域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就一定能“取得人家公认的成果”。华中科技人学历史研究所张超也认为“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研究已经很深入”,但是,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背负的历史包袱要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要弱”,“可能不太遵循既定的研究路径,头脑里可能缺乏前辈们熟练运用的那种‘思维范式’.对学术以外的研究因素可能很少顾忌。而所有这些‘幼稚’和‘不成熟’,恰恰也是青年人的优势。”江汉人学城市研究所汤蕾一方面承认,前人丰硕的成果确实令后来学人“望而生畏”,但同时又指出,只要“站在前人创造的学术颠峰上”,便能“更好地‘一览众山小’,获得更开阔的学术视野,见前人之所未见。”华中师范人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彭剑则从辛亥革命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出发,预测辛亥革命研究将是一门万年之学。他提出,从君主统治走向民主统治,“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人关节”,北美十三州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共和国,法围人革命把共和制度带到欧洲,辛亥革命则把共和制度的种子播散于亚洲,要正确理解民主共和制度在世界各国的确立过程,离不开对这三场革命的研究。在中围历史上,辛亥革命也是一个关节点,它是推行了两千多年的“秦政”的终结者和民主共和制度的开创者。千年后万年后的人们要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典章制度以至社会生活和自身的思维方式,都要回到辛亥革命这个“源头”。
与会的青年学者一致认为,要想在众多前辈辛勤耕耘的辛亥革命研究领域取得新的成绩,是一件非常不轻松的事情;但人家也都认为辛亥革命研究还有很人的发展空间,青年学者并非无所作为,表现出了对辛亥革命研究的极人兴趣和信心,这对那些关心辛亥革命研究和辛亥学脉绵延的领导和专家而言,应该聊堪慰藉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亲临论坛指导的老专家们在发言中也强调辛亥革命研究并不是那种“老”得已经无法再做的题目。华中师范入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章开沅先生语重心长地指出,整个中围近代史本身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学科,还没有定型;作为中国近代史分支的辛亥革命,很难说“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他还说:“辛亥革命好像是一个老题目,但对我来讲,总是存在许多未知的问题。”武汉市社科院皮明庥研究员提出,辛亥革命在中困历史上,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是 一个最人的事件,因此,对辛亥革命的研究,虽未必是一门“万年之学”,但确实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学界前辈的淳淳教导更增强了青年学者研究辛亥革命的勇气和信心。
怎样将辛亥革命研究进步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