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综述(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 作者:彭 剑 周 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首届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为了将辛亥革命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青年学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本次论坛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与会的青年学者从各自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而与会的耆学宿儒们也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自己在这方面多年来的思考。    许小青提出,进行“关键词”研究是推进辛亥革命史学术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关键词研究,“就是选取社会转型中那些开始从传统或西方引入的新词,在当时或后来被社会广泛接纳应用的词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内涵与外延如何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逐步展开进行考察,特别注意其意义的流转与变异,从而达到解析一个时期人们思想观念与社会变迁融合一起的境界。”他认为“关键词的研究,一改过去对于思想文化史研究以精英人物为中心的模式,而具有沟通各领域、各专rJ思想,成为其背后共享某些思想依据、概念工具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优长。”武汉人学历史学院左松涛提出,必须在学术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推进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他提出“温故”才能“知新”、“创新”,才能在辛亥革命研究领域有所收获;“温故”包括“尽快把握已刊基本史料”和“全面理解以往严肃史学研究”两个方面,在“温故”的基础上,才能谈“知新”和“创新”。他不欣赏那种急急忙忙用社会科学理论来指导史学研究的方法,认为扎实研读史料才是学问正途:“当务之急并非在选择某种社会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按照既定的系统观念变换角度来解释历史,而应脚踏实地,注意沉潜于史料的研读判断,致力于史实的重建。”彭剑提出,我们在对辛亥革命进行研究的时候,须有一种历史的眼光。他所说的“历史的眼光”,是与其所提出的辛亥革命研究是-门“万年之学”相联系的。在他看来,今天的青年学者,是在辛亥革命这rJ学问经历了约1OO年之际成长起来的,我们的研究,不但要与以往的研究对话,也将与未来的研究对话。张超强调,要在辛亥革命研究这种“已经很成熟的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应该从思维创新方面下功夫。怎样进行思维创新?他提出两人原则,一个是“以无路为路,以不拘思维模式为模式”;一个是“视思想自由为生命,撇开一切传统偏见,坚持特立独行”。华中师范人学历史文化学院洪振强提出,为了把辛亥革命研究推向深入,在宏观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随时代发展,解放思想,变换史观。二、“放人”辛亥革命,既包括纵向的向下延伸(“辛亥之脉,基本绵延至国民党败退人陆之后”),也包括横向的扩展——不仅指1911年前后几年的中国社会的整体,还指同步的世界。三、“跳出”辛亥革命,为了“跳出”辛亥革命,近年兴起的阐释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可资借鉴。湖北省委党校汪家斌提出,为了将辛亥革命研究推向深入,可以从如下^个方面入手,即:确立学科交叉的研究格局;明确多价值的研究目标;树立多方位的论证方法;培养一支专门的研究队伍;加人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湖北人学李本义强调,学术研究要为社会现实服务。他说,为社会现实服务,包括立足于祖围统一与现代化建没、立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等方面。他还强调,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是非常重要的。

        与会的青年学者们的意见虽然未必全都深刻和正确,但至少体现出他们在这方面作了认真思考,这些思考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与反思,体现了良好的学风。与会的老专家们充分肯定了青年学者的这些思考,并从不同的角度,向青年学者们指点迷津,并向他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章开沅先生指出,在研究辛亥革命的时候,必须注意清除辛亥革命的影响。章先生所谓的“辛亥革命的影响”,主要是指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人物的言论;研究者要避免受到当时革命派所作宣传的影响,客观、理性地看待辛亥革命时期的人和事,避免研究的情绪化倾向。武汉人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冯天瑜教授指出,要将辛亥革命研究推向深入,一是要占有新材料,二是要有新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自己对东亚同文书院文献的搜集,冯先生特别指出,辛亥革命资料的发掘,还有很人的空间。华中师范人学的罗福惠教授则提出,要用“超越革命的思维方式”来研究辛亥革命。罗教授所说的“超越革命”,与“告别革命”不同,不是否定革命的价值,而是在肯定革命的价值的同时,也不否定被革命者的合理一面,克服传统革命史观的“成王败寇”式的评价模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