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选择:“自荐民国大总统”(2)
时间:2024-09-07 10:20 来源:《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 作者:向虎雏
二、痛斥蒋介石“如龟如鳖” 祖父一生勤奋,写了很多东西,十年浩劫时与十几本早年出版的《新中华民国》同时被处理的还有我祖父亲笔待刊发的《弭战痛书》、《忧危论》等手稿,都是抗战时创作的。祖父去世后,父亲一直在整理、编辑,准备出版。无奈“文革”爆发,父亲在一所专科学校当校长,批斗软禁牛棚时,这两本珍贵手稿和我祖父日本留学的毕业证书、纪念徽章等均不知所终。 所幸,贺觉非先生在采访我祖父的文章里保存下《忧危论》中的重要内容。祖父骂蒋介石“如龟如鳖”,骂得毫不留情。他是这样写的: “抗之云者,小国对于大邦,遇其暴力之来,抖擞挣扎之辞也。我巍巍华夏,际彼蕞尔小邑,僭窃入寇之秋,直斥逐之已耳,诛讨之已耳,抗云乎哉!......其对国人也威以猛,其对外人也宽而柔,其对内战也如彼其勇,其对外战也若此其怯。待国人之威猛刚于铁,待外人之宽柔软如棉。勇于内战,如熊如罴,怯于外战,如龟如鳖。” 贺老说:此等文字,蒋介石如能一读,必将出一身冷汗!
《向岩纪念集》与向岩所获的两枚抗战纪念章 三、“向菩萨” 准确地说,我没有刻意从历史书籍中去学习研究辛亥革命,因为这不是我的专业。我主要是在和祖父一起生活的13年间,从祖父,以及他的辛亥革命战友身上直接撷取、获得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小时候,武汉全市健在的辛亥老人有近六百人。从红楼穿过鼓楼洞左转弯,民主路至今还有栋小楼,那是冯亚佛先生的寓所。冯曾经是孙中山的秘书,孙中山非常器重他,他在国民党的地位一度和蒋介石不相上下。但是,冯瞧不起蒋身上旧上海滩上的不良习气,就跟蒋分道扬镳了。孙中山派冯到南洋筹款时,冯养成了一种喜交友、爱聚会的习惯。他把这个习惯保持了一生,这栋楼的一楼,前屋用于修理钟表,后面的小房则是辛亥老人沙龙聚会的地方。一年365天,每天川流不息地在此聚会,清茶一杯,但不管饭。我曾亲耳听见有人跟冯开玩笑说,亚佛,你当年要是和蒋介石的关系好一点,现在就不得了啊!冯很生气地说,我这一辈子,即使讨饭,也不跟蒋某人共事。亚佛爹爹就是这么个人,我耳濡目染受到影响,从他们身上得到了辛亥革命精神的滋养。 祖父有幸在新中国生活十年,党和政府对他非常关怀照顾,他曾经担任过中南军政委员会的参事,由林彪颁发的委任状。我儿时常陪祖父来红楼,他晚年礼佛吃斋,只吃“朝天长”(植物),不吃“背朝天”(动物)。政府每次请辛亥老人吃饭,都要单独给我祖父一个人做一桌丰盛的素菜。 祖父重听,平常言语很少。江西籍开国少将罗通将军,其在《来自井冈山下》书里,辟有“和向岩交朋友”专门一节,他是这样描述我的祖父: 在我们开辟汈汊湖地区抗日根据地过程中,一个参加过辛亥革命,与董必武交往甚密,北伐战争时期加入了共产党后又失去党籍的汉川田二河人向岩,担任了汉川县县长。向岩还是心向党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托董老把自己的儿子、女儿都送往延安。在国民党内向岩是位颇有影响的开明人士。 一天,我和李人林一道去拜访了这位向县长。他当时恐怕有70岁了,精瘦精瘦的,额上皱纹堆皱纹,眼睛盯着看人。他戴顶瓜皮帽,斯斯文文,说话嘴巴动得很慢,轻言细语,人蛮和气。他请我们的客。他是吃斋的,不到席,找了一个人代表他。我们到他那里去,是为了通过他收编天汉湖区的零散武装和策反一些伪军,这些他都答应。 …… 向岩还做了一些有益于抗日的工作。1940年春,在沔阳、潜江一带的国民党一二八师曾派出特务队过襄河伪装成土匪,进入汈汊湖地区抢掳。我们四团把他们击退后,又通过向岩周旋,与一二八师谈判,达成了各守防区互通情报、共同对敌的谅解协议。 我祖父非常文静,和蔼可亲。因为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成功营救出大量共产党人和爱国学生;又礼佛吃斋,所以贺觉非撰文说,我祖父在湖北人士中享有“向菩萨”的雅号。我就是在“向菩萨”的佛光直接哺乳下成长到13岁! 四、我的大家庭 祖父有四个儿子,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子向浒,1924年春在上海加入共产党,黄埔军校四期毕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受党中央派遣与刘伯承一起赴苏联学炮兵。1929年,张学良在东北挑起中东铁路事件,中苏关系恶化,苏共中央就从当时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中遴选出伯父和刘伯承二人回远东处理此事件。 因为伯父自幼爱画画,常在远东党报上发表业余绘画作品,俄罗斯历来重视美术雕塑,认为伯父有绘画的天份,1932年送他到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专攻油画。他与油画大师徐悲鸿是挚友,我保留着的徐悲鸿七封半亲笔信中称伯父是“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 伯父是苏共中央直接掌握的干部,同时兼任列宾美院附中党支部书记。多次赴远东、到贝加尔湖这些地方执行苏共中央的特殊任务。1941年,他在列宁格勒全程参加卫国战争,荣膺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的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1955年回国,谢绝刘伯承邀请他到南京军事学院再次共事一起工作,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副教授。他的作品《缝军鞋》由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收藏,《长征路上》曾参加建军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伯父1983年去世,《人民日报》刊发讣告,表达对这位老布尔什维克的敬重,骨灰存放八宝山革命公墓。2021年建党100周年,我从北京捧回他的骨灰,归葬故里。向浒墓园占地500平米,位于祖父墓园旁。中国、俄罗斯相结合的风格,主体纪念碑上有伯父浮雕像及“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向浒安息地”文字,见证刘伯承、徐悲鸿与伯父革命友谊的石碑矗立在墓左侧,为整个墓园增添了浓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成为汉川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北省外办致驻俄罗斯大使馆函 伯父只育一儿一女,儿子先天智障,无后已殁;女儿具有一半俄罗斯的血统。自从戈尔巴乔夫1989年访华始,30年来我一直想方设法跨国寻找堂姐未果。2019年国庆70周年之夜,我致信求助习近平总书记。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我得知,堂姐已经离世了,但找到堂姐的嫡孙,这是我大伯父的一家。
次子向仲豹,是祖父1937亲自送到延安参加革命的。解放后长期在西安工作,历任市工交办和市经委主任,是懂工业、经济的老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