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中山三莅北京理解孙中山精神
时间:2025-03-13 14:09 来源:团结报 作者:孙书文
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 孙中山在自述中写道自己“爱国若命”。爱国是孙中山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对祖国强烈、炽热、深沉的热爱,是中山精神的核心,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孙中山说他第一大爱好就是革命,他终身投入革命,一心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百折不挠,是中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是革命先烈为追求人民幸福的不竭动力;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联合中国共产党共同奋斗,是中山精神的特质,“不断进步”则充分体现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孙中山一生三次莅临北京,每一次都是中国发生深刻变革的紧要关头。通过研究他三莅北京的事迹,可以捕捉到孙中山精神升华发展的历程。 孙中山第一次莅京后,提出推翻帝制的革命主张 1894年,孙中山一面行医,一面联络有志之士,准备将“医人改为救国”。他精心撰写了《上李鸿章书》,他认为“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提出“人能尽其材,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他幻想着改良拯救中国。希望通过李鸿章促使清政府效法西方国家改良,富国强兵。虽然通篇渗透着青年孙中山慷慨激越的爱国热情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资产阶级民主的向往,但是它的主调是呼吁改良。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的理想。 同年6月下旬,孙中山带着这个改良方案,从广东出发北上天津投书李鸿章。当时的李鸿章正在准备甲午海战,顾不上接见毫无功名的孙中山。孙中山试图通过上书请愿革新政治,让中国富强这一爱国热情遭到无情的打击。 孙中山在北京深感清政府的种种腐败龌龊更“百倍于广州”。正是在这次莅京,孙中山感到“和平之方法,无可复施”。严峻的现实使他毅然摒弃了一切改良主义的幻想,认识到封建社会非用武力推翻不可。只有革命才是解救中国危机的唯一出路。从此,孙中山完成从由改良向革命的转变,明确将救国与革命结合起来,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坚定地走上了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道路。 同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其章程中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一振聋发聩的口号。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从1894年至1911年4月期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他领导革命党,组织了10次武装起义。1911年10月,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感召下,武昌新军起义胜利,不久就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孙中山第二次莅京,致力于民生主义建设 1912年元旦民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推翻清廷、消灭封建专制,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将政权交给了袁世凯。 孙中山虽然退位了,但没有感到沮丧和失败。他说自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和民权主义都实现,“唯民生主义尚未着手”,打算十年不过问政治,致力民生主义建设。他认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如不存心建设,即不必破坏,更不言革命。”因此,他就想以在野之身,致力于比政治紧要的“民生主义”事业,全力开展中国的社会革新,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让中国臻于富强之境。为了实现民生主义理想,他开始到各地考察。 8月,应袁世凯的再三邀请,孙中山抱着稳定政局、巩固民国基础和发展民生经济的理想莅京。他到达天津后表明,这次北上以振兴实业为目的,宣传发展实业筹集资金的政策,阐述“四万万同胞共同致力,使我中华民国数年后在地球上成一头等强国”的设想。 孙中山到达北京后,袁世凯发誓“共和为最良国体、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的言语,使孙中山误认袁世凯为好人。但是,孙中山还是保持了“谁破坏共和就革谁的命”的警惕。 9月9日,孙中山接受了袁世凯授予的督办全国铁路的任命。他以“我的志愿是急进地开始我的建设事业,开始建筑我所计划的中国铁路系统”的态度。 孙中山提出的改革开放思路,为我们描绘了振兴中华的蓝图。虽然孙中山这一美好愿望未能实现,但为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提供了宝贵资料。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杀害。孙中山毅然举起二次革命的大旗,讨伐袁世凯,之后,孙中山又奋起护法运动、护国运动,坚定了继续革命的意志。 孙中山第三次莅京,找到革命正确的方向 孙中山在屡经严重挫折,相随自己十余年的“革命将领”陈炯明叛变之后,革命生涯到达至暗时刻。 孙中山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包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从未停止探索前进的步伐,不断吸收新的东西。他从改良者转变到革命者,从联络会党利用旧军阀转变到扶助农工、与共产党合作,从幻想帝国主义帮助转变到打倒帝国主义,并以俄为师,都是随着时代和客观事物的变化而进步的。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孙中山伸出援助之手,促使他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制定了以打倒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军阀为奋斗目标的革命纲领,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革命政策。 国共合作之后,孙中山立即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推动工农运动、镇压商团叛乱、组织北伐战争,希望尽快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国民主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1924年10月,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熏陶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在北方发动“北京政变”,推翻贿选总统曹锟,冯玉祥遂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面对新形势,孙中山决定第三次北上,实施新三民主义理想;召开国民会议,建立民主共和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祖国真正统一。 虽然孙中山在革命高潮真正到来之前就逝世了,但他是这场革命的奠基者。他的思想和精神在发动这场革命的过程中得到了飞跃性的升华,达到了顶峰。 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一行从广州出发北上北京。在路上,孙中山通过召开记者会发表书面谈话,宣传推翻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废除外国租界的主张。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天津。因带病长途远航,孙中山到天津时肝病发作,不得不改变即刻进京的计划,先在天津治疗。此时段祺瑞、张作霖已先控制北京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相对抗。孙中山一方面要与疾病作斗争,一方面还要与军阀势力作斗争。孙中山在天津张园工作、治疗了26天,但病情日益恶化。 为了与段祺瑞、张作霖斗争,也满足各界的期待并方便就医,12月31日,孙中山启程赴京。下午4时30分,孙中山乘火车到达北京站。北京各界代表十万余人挥动各色小旗,向孙中山表示欢迎。孙中山忍住病痛在凛冽寒风中,向群众含笑答礼。 孙中山到达北京后,病势加剧,卧床不起。他仍以惊人的毅力与反动势力斗争。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在北京铁狮子胡同行馆与世长辞。 |
- 上一篇:孙中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 下一篇:孙中山的实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