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4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写真 > 人物 >

彭素民:与孙中山共患难二十年

  今年是彭素民诞辰140周年。彭素民曾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参与组建同盟会、筹建黄埔军校等,还非常重视中国农民运动,为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历史贡献。

彭素民

  彭素民生于1885年,江西清江县(现樟树市)人,原名学幹,字自珍,素民是他的党籍名,以后主要就用这个名字。彭素民自幼聪慧好学,14岁考中秀才,后就读于江西省立经训书院。后来,受民主革命思潮熏陶,彭素民参加了黄兴领导的华兴会进行反清活动。

  协助孙中山进行革命

  1905年春,彭素民东渡日本参与组建同盟会并参加了共进会,任共进会东京总会的文牍部部长。

  1908年春,彭素民和湖南焦达峰,四川张伯祥等被派遣回国,分别负责江西、湖南、四川等省的党务,并被委任为各省都督。彭素民一回到江西,便着手组织共进会江西分会,并积极发展会员,一时入会者达百余人。后又在新干、峡江、高安、宜丰、鄱阳、丰城等地发展革命力量。省外则与南京共进会联络,当江西共进会组织渐趋成熟时,即准备以五十四标为主力,在江西举义。后被叛徒及敌探告发,彭克俭、黄钟杰等人不幸被害,彭素民被通缉。

  1909年,江西陆军测绘学堂招生,这是一所半军事性的学校,彭素民改名彭键考入该校。同盟会会员陈禹轩曾劝阻他说:“外面追捕你的风声还是很紧,万一陷入敌手,岂不作无谓牺牲。”彭素民说:“革命非凭藉武力不可,测绘招生正是我们再次打入部队的好机会。如果能与克俭同游地下,也没有什么遗憾。”他之所以改名彭键,也是怀有纪念彭克俭的心意。

  在校一年多,彭素民做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发展了一批革命同志,包括该校部分高级官佐。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江西省会最先起而响应的即是陆军测绘和陆小的学生。1924年,广州《中国国民党周刊》提及彭素民此段经历:“辛亥武昌起义,江西测绘生首谋响应,促三百年宰制于异族之江西光复一旦,君之力也。”

  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彭素民任秘书。孙中山辞职后,彭素民改任江西《晨钟报》主笔,这份报纸是同盟会江西支部的机关报。1912年11月,临时稽勋局(办理褒扬辛亥烈士及优抚遗属工作的机构)因他熟悉情况,聘请他去北京任秘书,继而又被任命为审议员。1913年春,宋教仁被刺后,袁世凯的阴谋开始暴露,彭素民愤而离京,策动《晨钟报》等揭发袁世凯的阴谋。不久,江西省议会通电全国,举李烈钧为讨袁军总司令,发动湖口起义。讨袁军失利以后,彭素民乃冒险经湖南,转天津,前往日本。在日本,彭素民协助孙中山筹组中华革命党。

  1914年,流亡日本的革命党人纷纷返回祖国,准备二次革命。这时,彭素民从日本回到上海,住虹口廉泉坊,一面为中华书局编纂《中华大字典》,一面经常约集同志来寓,商议讨袁秘密活动。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彭素民任大元帅府秘书。1917年秋,彭素民助伍毓瑞治军于广东潮汕。翌年初,彭素民任援赣军第四军秘书长,对于击退闽军臧致平部和浙军童保瑄部之侵粤,巩固潮汕革命阵地,多所策划并兼领游击。1918年5月,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被迫辞职,彭素民继续在潮汕、福建组织武装力量坚持斗争。1919年11月11日,孙中山在《复彭素民函》中说:“当今急务,在先灭桂贼而统一南方,然后乃能北向讨伐耳”,要他“与各同志力作士气,以赴时机”。1920年初,伍毓瑞曾计议联合陈炯明助粤军返粤,驱逐岑春煊和莫荣新,拥戴孙中山建立政府北伐。不料莫荣新密令其镇守使刘志陆夜袭伍毓瑞军于潮州,伍毓瑞全军溃败。彭素民于1920年3月底脱险回到上海,旋即担任本部总务部干事,从事党务、宣传等工作。

  1922年秋,国民党准备改组,彭素民被增补为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参与起草、审查《中国国民党党纲》《中国国民党总纲》。1923年1月,中国国民党本部在沪改组完成,彭素民被委任为总务部部长。孙中山对彭素民极为信任。1923年2月8日,孙中山在《批彭素民函》中写道:“如有必要时,可用总理之名召集干部会议。”总务部同时承担人事方面的职能,国民党中央发出的有关任免干部委任状和组织方面信函,都要有总务部部长的副署。在这一年里,彭素民副署了大量孙中山签署的任命状,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夏曦、谭平山、聂荣臻等人的委任状,有的委任状还是彭素民亲笔书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9月3日委任周恩来为巴黎中国国民党通讯处筹备员的任命。1924年1月17日,巴黎中国国民党通讯处召开成立大会,由聂荣臻任处长。1月18日,周恩来致函彭素民复命:“至此,恩来所受我总理中山先生及党部的组织巴黎通讯处的使命已告结束”。1923年9月,毛泽东以国民党员身份在湖南进行建立和发展国民党组织的工作,他致函林伯渠、彭素民:“在沪时请本部委我以筹备员名义以便与各方面接头,请早日寄到为荷!” 由此可见,彭素民在国民党本部总务部部长这个重要职位上,积极吸纳了一大批杰出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到国民党各级领导岗位上,并与他们真诚合作,为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彭素民除了在百忙中为报刊撰稿之外,还与刘与存合办《国民通讯》,主要寄给海外,特别是拉丁美洲的华侨,报告国内革命动态。在离开上海之前,他为《中国国民党党员恳亲大会记事录》写了序文,文中认为今后应“携所谋向民间去,向需乎此谋之民间去”,使“无生可谋,无权可享且无国可归,而又誓不愿与官僚、军阀、豪绅、市侩同作洋奴之占全国人头百分之九十九之国民相与合作,而对百分之一有权有力之洋奴宣战,岂有不胜者哉!”

  重视中国农民运动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议改党制。彭素民被孙中山指派为江西省代表,并担任党务审查委员会委员。在这次大会上,彭素民提议在新党章中增加《总理》一章,确立孙中山的地位,获得大会通过。彭素民被孙中山圈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随即被委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代宣传部部长。在任内,彭素民为孙中山拟《告全党同志书》,这是对全党阐述联俄、联共之必要性的重要文章。

  1924年4月,彭素民以常务委员改兼农民部部长,他殚精竭虑地为开创中国农民运动的新局面而奋斗。彭素民在致同事刘伯伦的信函中写道:“国民革命,非邀同占全国人民总数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共同加入战线不可。”他视农民为国民革命的基础,积极组织农民运动委员会,制定农民运动实施方案,起草《农民协会章程》和《政府对农民运动宣言》,筹办农民协会、农品展览会、农民运动讲习所,还提出《广东农品展览会筹备委员会简章》《组织农民运动委员会案》《农民运动第一步实施方案及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案》等重要议案。农民运动委员会由农民部部长彭素民及廖仲恺、戴季陶、谭平山等组成。

  作为农民部部长,彭素民努力践行既定的农民运动的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地大力支持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的建立。他与廖仲恺一起参加了南海县佛山镇南浦村农团军成立大会,并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农民部为大会揭幕和“授以农旗”。他还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严正谴责广宁县县长压抑农会成立的事件。

  彭素民任命共产党人彭湃为农民部秘书,并对他全力支持,被国民党右派指责。当时也有些人对农运提出一些怀疑的论点。彭素民回答说:“即使一时看不见显著的效果,我们还是应该这样做,因为农民占全国人口十之八九,朴实可靠,是深受压迫的阶层,我们必须引导他们来参加这场革命。”

  在沪期间,彭素民和黄介民等同事还举行“五一劳动”纪念活动。他在1924年5月1日所写的《日记》中写着:“五月一日 晴 今日是劳动纪念”。“在西瓜园太平戏院开会,别国于今日必杀人,而此地则大元帅(孙中山)往演说,真有天渊之别矣。往年予等在沪倡此会,外国人非常恐惶,乃请中国兵入护外国租界,外国租界之有中国兵武装巡查,此仅见耳。可见外国人未必较中国人文明,未必较中国人胆大,奈何中国之有洋癖者必奉之若神明也。”

  参与筹建黄埔军校

  1924年,孙中山决定建立黄埔军校。彭素民作为中央常务委员,他参与了黄埔军校筹建的整个过程,参加了历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黄埔军校筹建工作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由他签发的有关黄埔军校筹建工作的文件达60余份。

  彭素民参与了《军官学校考选学生简章》的核定。按照《简章》规定,须组织陆军军官学校入学考试委员会。3月13日,黄埔军校筹备处特别致函中央执行委员会,请派员担任军校入学考试委员会委员,并负责审查考生及介绍人资格,审查考生中党员资格,办理新生加入国民党等事项。3月19日,由彭素民、谭平山签署,中央执行委员会函复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敝会推定彭君素民为考试委员。”3月20日,孙中山派蒋介石为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长。试验委员为王柏龄、胡树森、张家瑞、邓演达、钱大钧、彭素民、宋荣昌、简作桢、严重9人。3月21日,彭素民和邓演达等与黄埔军校军事顾问波里亚克研究确定了考试规则等有关问题。

  经孙中山批令,5月7日由廖仲恺、彭素民签发《中央秘书处致蒋校长函稿》:“总理派廖仲恺为驻军官学校本党代表,并发印信。”此外,彭素民拟定了军校学生来粤旅费补助规定。军校录取工作结束后,彭素民多次签发函件,将军校落第生转送警卫军讲武堂等,以宏造就。

  军校各项筹备事务以及学生录取等工作就绪后, 6月14日,廖仲恺、彭素民签发《中央执行委员会等致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函稿》:“陆军军官学校之设在养成有主义之党军而建树建国之基础,经营数月克观厥成。贵校长暨各职教员热心训迪,为党宣劳,前途无可限量。”6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彭素民全程参与了典礼,因操劳过度,自此日留宿军校受寒后竟致重病。

  1924年8月3日,彭素民因病在广州博爱医院去世,终年才40岁。9月14日举行追悼大会,由廖仲恺主祭,广州各机关下半旗志哀。追悼会上,孙中山有挽联曰:

  素民同志兄 千古

  吾党惜斯人,应有注海倾江泪;

  廿年共患难,未遂乘风破浪心。

  廖仲恺的挽联是:

  愿为农民,即一端可见其志;

  丧我良士,微斯人将谁与归。

  彭素民一生博览群书,勤于写作。除了撰写党内文稿以外,还写过不少政论文章,如为《新江西》杂志写的《新江西杂志发刊词》,《对于江西工业的一个意见》等,为上海《五九月刊》写的《国耻与主权》,为上海《新建设》杂志写的《党之全民化》。

  彭素民接触社会主义思想比较早,1917年上半年在北京曾撰写《反对以孔教为国教》的文章,1920年9月在上海《救国日报》长篇连载的《各国社会党史略》编译文章中介绍各国社会党的情况,还撰写了《社会主义与农民问题》的文章。彭素民与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谭平山、林伯渠、张太雷、瞿秋白等都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

彭素民专著《社会主义与农民问题》手稿

  在革命生涯中,彭素民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线。他光明磊落、不图名利、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他爱国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值得后人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