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安徽无为农村改革
辛亥革命网 2018-06-15 09:36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黄璜 查看:
历时已40年的全国性改革开放,是1978年从农村起步的,首先取得突破的是安徽。在安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是肥西县的小井庄,在时任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迅速普及到全省。本文作者当时在无为县任县委第一副书记,1977年的春耕生产季节,无为县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探索,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改变了当地的落后局面。
时至今日,很多人和事仍历历在目,本文追忆了其中的几个片段,以纪念那场带有“探险”性质的改革。
省委六条
最近,省委已任命付昌堂同志为县委书记,他是从大队书记上来的,人不错,年轻能干事,你去协助他,共同扭转无为的局面,将无为搞上去。现在,正是春耕生产季节,要抓紧去,先去抓生产救灾,千万不要饿死人,必需的粮款,由省里拨给。
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年6月,即1977年6月,党中央委派万里同志出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由他组建了新的省委班子,除调进顾卓新、赵守一等同志担任省委领导外,长期在安徽担任省委领导职务的李世农、张恺帆、王光宇等同志也都“官复原职”。他们都同万里同志一样,是安徽农村改革的发起人和推动者,在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民以食为天”,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凤阳、定远等地背井离乡的难民四处奔波、乞讨为生。那时,我正在临近合肥的肥西县“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终日生活在农民和灾民的中间,感触很深。
刨穷根不容易,尤其是在遭受了“十年动乱”的安徽。万里同志是“十年动乱”的亲历者也是受害者,深知医治像安徽这样的重灾区,必须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治措施、组织措施和经济措施,方能取得综合效益。
在万里同志采取的多项措施中,最为突出的是推行农村改革。这是他在坚持政治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同时,决心以80%的时间和精力,来深入研究的一个领域和着力抓的一件大事。改革的初始阶段是以省委在1977年11月7日下发的《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为依据的。这个简称为“省委六条”的文件,其一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其二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其三是减轻生产队和社员负担;其四是允许和鼓励社员保有自留地和开展正当的家庭副业;其五是搞好经营管理,生产队可以根据不同农活建立不同的生产责任制,只要个人可以完成的农活也可以责任到人;其六是队干部带头参加劳动。
这份文件总的精神既符合党中央1977年49号文件规定,又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更为接近安徽农村的实际,是一份为农村松绑、推动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干群争相传颂、赞不绝口。
“省委六条”出台后的第五个月,省委派我到无为担任县委第一副书记。
1978年4月的一天,已恢复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职务的赵达同志给我打电话,要我去他办公室,有话跟我讲。他是我崇敬的省委组织部老领导,又是“文革”期间的“难友”,找我这个已离开组织部多年、现任省上山下乡办公室处长的部下谈话,一定是有急事相托,我如约而至,受到他的热情接待。他告诉我:省委很重视无为县,已为该县选任了一位县委书记,是从大队书记上来的,工作表现不错,但未在县里工作过,要他主持一个县的工作还有待学习和提高,需从省直派一个曾在县里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同志去协助他开展工作,我们商量了,认为派你去比较合适,已报省委研究同意,走前,万里同志还要和你谈一谈。
是赵副部长陪我去见万里同志的。他刚开完会,还未离开会场。我们进去后,他先问赵:“你都说了吗?”赵回答后,万里同志再没有询问什么情况,也未提及“省委六条”,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着重讲了“无为是革命老区,是在全省有影响的人口超百万的大县,历届省地委领导都很重视这个县,最近,省委已任命付昌堂同志为县委书记,他是从大队书记上来的,人不错,年轻能干事,你去协助他,共同扭转无为的局面,将无为搞上去。现在,正是春耕生产季节,要抓紧去,先去抓生产救灾,千万不要饿死人,必需的粮款,由省里拨给”。
万里同志当时的心情我深有体会,季节的紧迫,确实是不能再拖延了,我匆忙赴任。
借地度荒
接我去无为赴任的是无为籍老司机朱立鹏同志,他打听到我当过兵,就自言自语地说:“没有当过兵也不敢到无为来。”在他看来,无为是相当复杂的。
无为,地处长江下游的北岸,曾是“鱼米之乡”,我久闻其名,但不熟悉它,可我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起因就是强加于省委书记处原书记张恺帆同志身上的所谓“大闹无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