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曰垓:“一支笔”在护国前后(3)

辛亥革命网 2015-11-05 13:57 来源:中华儿女 作者:余玮 查看:

李曰垓曾参与领导过辛亥滇南起义,在护国战争中曾长期参与军中重要决策,他更是一位亲身躬耕于云南边疆治理大业的有识之士。

  袁世凯经国会选举为中华民国总统,袁就职后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断绝了一些革命党人分省独立的企图,并积极与列国交涉,保全了中国对西藏和蒙古的主权。并拟派西藏宣慰使,征求各省推荐人选。对此,云南都督蔡锷、民政长罗佩金联电向中央推荐李曰垓:“北京大总统国务院钧鉴:午密五月巧号敬电,敬悉派员入藏宣慰关系边局甚锯,允宜慎选其人,兹查有现任滇南观察使李曰垓,学识闳通,经验尤富,自光复以来历任军政部次长、民政司长等职,处常临变悉协机宜,堪以胜任宣慰使之职,请查核任命”,“并由中央电知达赖”。中央政府照准任命李曰垓奉命任命西藏宣慰使,但因宣慰经费及其他事而无法未曾履任。 

  这时,蔡锷离滇调京任陆军部编译副总裁、参政、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推荐唐继尧由黔调任云南军都督,李曰垓兼任司法司司长。 

  云南军府成员多为1904年前后选派日本学习军事、师范、政治、实业的云南高等学堂学生和像李曰垓这样的学者,他们努力采取一系列完善体制措施,表明真正实行共和制的宗旨和决心,使滇省在推行共和规制方面处于各光复省前列。 

  1914年5月中央政府颁布的《省官制》,改各省民政长为巡按使,民政长公署改称巡按使署。唐继尧怀疑李曰垓为蔡锷留滇心腹,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借《省官制》调整重要人员任职,李曰垓改任云南垦务总办。 

  1919年,李曰垓作为孙中山领导的广州军政府代表,与北洋政府议和,由于段祺瑞作梗,协商未成。1923年孙中山在广东组织大元帅府,李曰垓任大元帅府驻香港代表,负责联络各地方实力派,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北伐。 

  家风传承 英杰辈出 

  为保卫共和,李曰垓在护国战争中出生入死,直到成功。蔡锷因喉疾去日本医治后,李曰垓与唐继尧的关系因政见不同而决裂,被迫流亡香港、上海、苏州达六七年。1927年2月,唐继尧下台,当年5月病故。次年,龙云掌握了云南军政大权。 

  流亡香港和苏沪期间,李曰垓开始对自己多年的革命实践进行反思,对中西文化和哲学进行深入的比较思考,并在苏州与章太炎研究国学。 

  1928年,李曰垓在大病恢复中从沪回到昆明,常有客前来探望,询问护国始末及感想。原来,唐继尧在势盛之时,他的属僚说“共和”是唐一手“再造”,把护国的胜利果实全挂在唐一人的功劳簿上。另外,护国讨袁首义之后,社会上曾出现过护国军定名种种谬说,以致舆论文章对护国战争常史实混乱,是非不明。

  李曰垓本是耿直赤诚之人,当时耳闻种种谬论,如块垒在胸。后来应友人之邀和报社之请,李曰垓为“存护国军之本末,使不终泯”郑重载笔,以问答形式对云南护国讨袁史实,作《客问》一篇,以客观态度记述护国运动之发动、定名和入川作战过程,实事求是分析当时局势,并有尖锐评论。

  文中讲述蔡锷来滇前,云南军民已经自主发动反袁活动,记述了护国战争中云南人民的沉重负担与无私奉献,“征调频繁,供应无艺,死亡转徒,十室九空,竭云南之力,以抒国难”。他总结护国战争的教训,得出“潮流不可违,武力不可持,人民不可欺”的结论,并说“袁氏如不失人心,则护国军亦无能为役,此则不易之论也”,强调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 

  李曰垓在所著《客问》中,述及“护国”定名时写道:“护国军之命名,意在此,吾当时实发此议,松坡(蔡锷)遽赞成之,其后一国风靡,各处皆有护国军,一时如火如荼。” 

  李曰垓出身于儒商之家,自幼习文,壮年从政,一生为官清廉,生活节俭。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民族及云南的进步事业而勤恳实干。李曰垓的人生经历堪称精彩,而他的下一代更是给家族增添了荣光。李曰垓生有四子一女,其中长子李生庄、次子李生萱(艾思奇)取得的成就广为人知。 

  在李曰垓的几个孩子当中,长子李生庄与他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李生庄曾在回忆中表示,父亲是一个对孩子民主宽厚的人,因为李曰垓身体力行的影响,孩子们都跟他一起走上了救国、报效国家之路。 

  1912年,李曰垓夫人寸宽福带两岁的儿子李生萱从腾冲到昆明。蔡锷在滇期间很赏识李曰垓才德,公事尤多依重,军府机要也多所参划。因此,蔡锷与李曰垓私交笃厚,过从甚密。李曰垓夫妇特意带儿子小生萱拜见蔡锷。当时,蔡锷见小生萱聪颖,十分喜爱,收为义子取名“翼武”,寄托着救国理想,也使李生萱多了一位受益终生的义父。李生萱自两岁起就在父亲李曰垓身边,接受着那个时代的革命熏陶,接受父亲的启蒙。 

  李生萱的成长一直伴随着父亲、义父、五叔、大哥在实践中的亲历亲为,这必然的潜移默化,对他幼小心灵产生着重大影响,日后他逐步成长为一个哲学家、一个革命者,这与他的学者、革命者父亲——李曰垓是分不开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