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记录的中国人民抗战心灵史(2)

辛亥革命网 2015-07-28 13:4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张丁 查看:

热血男儿从沙场给亲人写下绝笔,兄弟同仇敌忾誓言共赴国难;严父慈母对子女的万千叮咛,恋人之间的战地牵挂……一封封在家国蒙难的岁月里写就的抗战家书,字字感人肺腑、句句令人动容。

  “我的病吗?怕不会好了,因为这里医院不但是少,而且诊费奇贵,没有上海那么便当,要是看一次,起码得四块钱,叫我出得起吗?——有没有送诊的医院?打听不出来——就是在家里。我自从到了这里,没有洗过一次澡,这里的苦处想你总该明白。总而言之,我的病生在破业的时候,就是该死!”

  姚稚鲁本想在内地找到一个落脚之处,再返回上海接来妻子女儿团聚,无奈这一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却多次遇见日机轰炸和一波一波逃难的人群。他身在外,心在家,每天纠结于分离的苦痛之中。“‘悲莫悲兮生别离’,古人早有此言,我为什么要舍却你们千里迢迢在外面奔走呢?”疾病、恐惧、生活无着,交织折磨着羸弱的姚稚鲁,随着战线不断往内地推进,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均成为前线,直到姚稚鲁命丧武汉,他也没能找到一个安稳的后方。

  姚稚鲁去世6年之后,湖南衡阳商会副会长、“集益”钱庄经理卢明璇也在逃难途中丢掉了性命。

  1944年4月,日寇坂垣兵团大举进犯衡阳。衡阳守军在卫戍司令方先觉率领下奋起反击。衡阳保卫战持续49天,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衡阳沦陷。沦陷前夕,卢明璇与同乡结伴西撤,欲往桂林寻找儿子。逃亡途中,他不幸遭遇日寇,为其所俘并被迫当了挑夫。卢明璇一介文弱商人,体衰年迈,哪能经受住这般蹂躏?所幸不久他乘隙逃出敌人的魔爪,后几经辗转,备尝艰辛,于1944年9月17日抵达广西阳朔一个叫福利市的小镇。此时的卢明璇饥寒交迫,孤苦伶仃,远望家乡,云山隔断。为了早日返乡,与亲人团聚,遂给儿子写下了一封求助家书。

褚定侯家书

  “奈我只剩身上单衣,又无铺盖,资斧又不充裕,在近日天晴尚可抵御,设遇北风,岂不冻死。情迫无奈,于今早离开兴平市(距桂林下水廿里),往阳朔进发,路途茫茫,行至此间,得遇同乡恒庆祥萧君留住一宿,嘱宜坐船往平乐,大概明天首途如会到。锦德备妥川资,必暂刻回里一走,否则马上返转荔浦,或搭汽车或跑路,决议往柳州而来,再搭火车经金城江到独山。话虽如此说,真是千山万水,愁肠百结,奈乎阮籍途穷,不能不履此危险之路。余目光所察,本年难回衡阳,像此萍踪靡定,将何得了?左右思维,势非找到吾儿,方免冻饿之苦,至于春元启它,它不知与汝有无通讯,满姑生死难以探听。午夜静思,目不交睫,一家五口,各别一方,言之实堪痛心!”

  然而当时正值战乱,邮路不通,直至抗战胜利后,这封家书才经由衡阳交通银行投递到已在屯溪交通银行任职的卢明璇的儿子卢达杰手中。之后,卢达杰又接到一位周姓同乡的来信,方才得知父亲寄出这封信不久,又离开福利市流落到柳州,后因身患疟疾,缺医无药,不幸病故,被周某等同乡安葬于柳州示范农场。

  姚稚鲁和卢明璇都是普通的中国民众,他们的悲惨遭遇和生前留下的家书,成为控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铁证。可以肯定,命丧逃难路上的绝不止他们两人。据国民政府的调查,战时各省市难民及流离人民总数达9500多万人。抗战14年中,中国军民伤亡高达3500万人,其中江苏省伤亡就超过200万人。更多的中国人则是家园被毁,妻离子散。有家书为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