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记录的中国人民抗战心灵史(3)
辛亥革命网 2015-07-28 13:4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张丁 查看:
日寇扰害,家人飘零,老母年近八旬,孑身故土,衣食费用如何取给,每一念及,心肠俱裂,真所谓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种不幸时事不图于我辈亲见之也。(1940年7月2日王南陔致侄孙王华林)
传闻家庭巨变,房屋遭敌寇烧尽,人虽幸免于难,但衣物、器具悉付火中。思念及之,不禁泪下。我家何此不幸?本来生活艰难,已不堪其苦,今罹此种灾祸,日后怎能设想?况母亲已近花甲之年,年来又不断遭劫,其中痛苦,自可想见。(1941年9月7日钟敬之致弟弟钟敬又)
这样的家书还有很多,记录了侵华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的身体牺牲、财产损失和心灵磨难,恕不能一一列举。
抗日将士血洒疆场的民族精神
一封封绝笔信、托孤信,将先烈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国军人保家卫国而不惜马革裹尸,表现出了应有的血性和民族气节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70多年前,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抗战英烈们诀别父母妻儿,走向战场,抒写了一曲曲民族抗战的悲歌。
王孝慈,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渭华起义,担任宜川特区党委书记。后担任晋中地委组织部长、冀西地委书记、太南区党委组织部长。在此期间,他的儿子向俊安参加了八路军,走向抗日战场,父子并肩作战。
1938年10月王孝慈给他的五弟向宗圣写信,鼓励他走出家乡奔赴抗日前线:
“你应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俊安是我的爱子,我既赞成他的行动,这决不是无意味的称赞。你了解吗?也希望你打破庸俗人的见解,勇敢地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俊安、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
向宗圣原在家乡陕西渭南教书,在其兄的感召下,于1938年底离开日寇从未染指的家乡,奔赴山西抗战前线,参加了八路军120师。1942年5月23日,在山西忻县兰村与日寇的激战中被炮火击中,不幸牺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3月,戴安澜率所部在缅甸同古保卫战中歼灭日军5000余人,但后在北撤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受伤殉国。戴安澜牺牲后,人们在他的皮包中发现了两封信,其爱国情怀、报国之志,催人泪下。
戴安澜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