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以上,再研读《蓝谱》中的相关史实。我们可以知道,宋教仁所言最善之上策,乃为“士官三杰”吴禄贞、蓝天蔚、张绍曾诸新军将领暗中筹措运行。1911年4月,清廷举行永平秋操,新军限十月上旬集中滦州待命。时任东三省第二混成协协统的蓝天蔚与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密约,乘此秋操,新军实弹射击,先将禁卫军扫清,再整军入京,密约武汉同时举兵,使清廷首尾难顾,一举灭之。及秋操临近,事机泄露,武昌起义业已发动。清廷撤退禁军,停止秋操。吴蓝张三将军通力合谋,对清廷不出一兵一卒,掣其进攻武昌之肘。乃驻滦城一带按兵不动,架浮桥于河,张成据河为阵之势。10月27日,蓝天蔚、张绍曾等联名《奏请立宪折及拟定政纲十二条》递呈清廷,发动“滦州兵谏”,要求实行立宪。滦州兵谏震动京师,清廷立下“罪己诏”,五日后颁布立宪十九信条。11月7日晚,吴禄贞在石家庄急电蓝天蔚、张绍曾,告以与阎锡山的“燕晋联合”已达成,请协同进军京师。此时风云诡谲,时局迭变:吴禄贞随即遭袁世凯暗杀,张绍曾被褫夺兵权。蓝天蔚独木难支,避走大连。
蓝天蔚书“放眼不嫌天地阔,此生端为国家来”诗句
宋教仁所言反清革命的中策:“在长江流域各省同时大举,设立政府,然后北伐。”此议与蓝天蔚治军桑梓及民元北伐的经历亦相吻合!蓝天蔚数度官派留日,学习军事,回国后,为张之洞挽留于湖北,先后充任湖北陆军第一镇正参谋、湖北陆军第八镇第三十二标统带,并暗中参加日知会等革命组织,以军职掩护党人安全。蓝天蔚离鄂去奉后,其在三十二标培植的部下参与了武昌起义,单道康、许兆龙等五百多人先后电请蓝天蔚来鄂充都督;时蓝天蔚奉天举义失败,避走大连,由同志举为关东大都督,东三省各地党人闻讯,以蓝都督名义四处起义。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5日,蓝天蔚被孙中山委为关外都督兼北伐第二军总司令,节制沪军及海容、海琛、南琛三舰进驻烟台。蓝天蔚驻芝罘海中,与日人斡旋,伺机于中立地带登岸;传檄关外,则豪杰并起,连战皆捷。待清帝退位,蓝天蔚毅然辞职南下。
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以“士官三杰”为代表的新军将领群体。这些留日学生中的优秀青年即使已被当时的保守官僚怀疑是革命分子,仍被各省争相延揽,委以重任。他们进入统治阵营后,在清军中大力灌输革命思想,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这一群体有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他们对世界大势、帝国主义扩张和中国严峻的国际处境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国家危机和文明衰亡的感受深切。早在1902年底,蓝天蔚、刘成禹、李书城等湖北籍留日学生创办了首家以省名命名的期刊《湖北学生界》,以宣传革命思想;1903年留日生发起影响深远的拒俄运动。蓝天蔚被公举为队长,发表了激烈的演说。拒俄运动遭清廷猜忌,蓝天蔚被迭电召回,留日学生决定成立军国民教育会,“主张解散形式、不解散精神。”蓝天蔚草拟了章程,但并未列名会员。他自此收敛锋芒,投入运动新军的工作。
仔细研读拒俄运动中学生军及国民教育会成员的名单,可以知道,留日学生聚集的日本东京是辛亥革命的基地。辛亥革命的主要成员和骨干都来自这一群体。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到武昌起义之间发生的十多次起义,留日学生是其中的重要成员和主要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