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九月八日) 蓝天蔚、伍祥祯电告张绍曾:顷接陈、吴二公来电,嘱桢到滦等因。请转陈、吴二公,身统重兵,未能轻离职守,乞我公代表与陈、吴二公商议,并请电复。桢、蔚。庚。印。(《蓝天蔚伍祥桢致张绍曾电》,宣统三年九月八日,《辛亥滦州兵谏函电选》,第55页)
罗正纬谓:绍曾又转告伍祥祯、蓝天蔚等电曰:“吴禄贞统制、陈其采厅长来滦,奉涛邸手谕云:‘略(《载涛函》见谱1911年10月28日)’等语,乞转呈赵次帅,并转三镇全体为荷。”(罗正纬:《吴禄贞宣抚滦州密定进攻北京之计划》,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云梦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云梦文史资料》第7辑,第92页)
吴禄贞、张绍曾商议以张绍曾之第二十镇由滦州西进,吴禄贞统率第六镇由保定北进,两路夹袭,蓝天蔚留后方策应,三路进兵进取北京。
何遂谓:(周维桢)告诉我:驻滦州的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曾向清政府提出改革政治条件。清政府大为震惊,派吴禄贞去宣抚。吴由北京出发,同行的还有军谘府的一个厅长陈其采。吴禄贞以为陈其采是陈其美的胞兄,其美既已在上海宣布独立,其采一定也是革命党,而且又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所以在路上对陈其采谈出了自己的意图,并且指着地图说:“这次去,联络张、蓝,加上我石家庄的队伍,会师北京绰有余力,光复之功,唾手可得。”火车到了滦州,张、蓝也来了,随即开了会议,全体通过吴的建议。(何遂:《辛亥革命纪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1年版,第474页)
马葆珩忆:清廷以荫昌带兵南下进攻武汉,第六镇在被调之列,吴禄贞以与荫昌有隙未即成行。此时,正值滦州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等致电清廷要求立即宣布立宪。清廷特派员吴禄贞驰往宣慰。而吴与张绍曾、蓝天蔚、刘一清等早有默契,及抵滦州,竟与张等会商分三路进兵进取北京之策。(马葆珩:《记吴禄贞》,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沈祖炜主编:《辛亥革命亲历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275—276页)
张绍程忆:吴禄贞到了滦州,一见绍曾就说:“你若能听从我的计划,联军进攻北京,此时早已推倒了清廷,偏要立宪有甚么用?现在虽然晚了一步,趁着袁世凯任职不久,部署未定,全部的精神和整个的兵力,都用在征讨武汉之际,还是我们的好机会。你和秀豪、卢永祥三军日内出发,合力进攻北京。京里已有禁卫军不堪一击,其他部分的军队部去南征,调不回来,北方定以不战而定。”绍曾说:“待我和协统们商量一下,看他们意思如何。”(张绍程:《张绍曾事迹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第209页)
钱基博谓:秘密部署诸将,以滦州张绍曾所部第二十镇为第一军;奉天蓝天蔚所部为第二军;新屯卢永祥所部为第三军;会师丰台以逼北京。会有与议者,驰北京告变;密调滦州火车抵北京以阻禄贞运兵。(钱基博:《吴禄贞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六,第371页)
罗正纬谓:最后议决,以滦州张部为第一军,奉天蓝部为第二军,保定吴部为第三军。第一军由滦州趋丰台,第三军由保定趋长辛店,第二军作后援队,策划既定,分别实行,推倒清廷,易如反掌。不意谋泄,所有列车,清廷扣留北京,两军不能开拔,武汉电促发动,适第六镇李纯得之,暗报清廷。(罗正纬:《吴禄贞宣抚滦州密定进攻北京之计划》,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云梦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云梦文史资料》1991年第7辑,第93页)
冯玉祥回忆:原来张统制与吴禄贞、蓝天蔚等事先已有密约,共同响应民军,合兵进攻北京。打算以第二十镇由滦州西进,吴禄贞统率第六镇由保定北进,两路夹袭,蓝天蔚则留后方策应,以期一鼓而下京都。(冯玉祥:《滦州起义回忆》,方建文等主编:《百年名人自述——20世纪中国风云实录》1,第374—375页)
冯玉祥谓:宣统三年辛亥举行秋操大典,移第二十镇于滦州,王君金铭为七十九标第一营管带,施君从云为七十九标第二营管带,玉祥则为八十标第三营管带。是年八月,秋操未及行,而武昌起义之檄至,举朝震惊,急诏辍搡,敕诸军待命。当是时,与第二十镇为鼎峙势者,为吴君禄贞所领之第六镇,蓝君天蔚所领之混成第二十协,皆磨厉以须以觇时变。已而有朝命,以第二十镇南征,张统制按兵不欲行。适清廷大购军火,由奉天经滦而西,将恃以扑灭革命军者也,猝为二十镇截留。当轴益惶遽失措,则命吴驰至滦,致抚慰以解其危,而未知吴与蓝、张三人者,固早有夙契也。至则密招蓝来议大计,以张部为第一军,蓝部为第二军,吴部为第三军,张自滦州而西,吴自保定而北,蓝则为张之后援,左右进迫,会师北京,以覆清社,意以为咄嗟间事耳。(冯玉祥:《泰山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记》,袁明英编:《凌汉洞天》,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115页)
吴禄贞致电张绍曾,联合三镇、五镇、二十镇及蓝天蔚之混成第二协作秦庭之哭,决非大逆不道。如政府不允改良政治,各军可向北京进发,驻扎京师附近,一面要求改良政治,一面命令革命军及第一军停战。
电谓:“昨奉军谘府命,来滦开导东省军队,再四察核,并无妄举,而且秩序井然,士气愤发,所要求改良政治,亦属国家要图。现联合三镇、五镇、二十镇、混成第二协,作秦庭之哭。为四万万同胞请命,决非大逆不道也。刻已商定,如政府不允所请,各军均向北京进发,驻扎京师附近,一面要求改良政治,一面命令革命军及第一军停战,以救生命涂炭之苦,一面照会各国不必干涉。现时已分电各省,已允响应,题目正大,主动又文明,中国存亡,全仗此举。希我公将此意宣布管带以上官长,悉知内乱足以酿成国际交涉。各国干涉,必成瓜分之局。战局延长,将来国家力尽财空,外人必乘其隙,不独自残同胞已也。现时各军联合名曰立宪军,我军亦应高举义旗,首先赞助,军界幸甚。公将此意,详加审度宣布之,无任企祷。”(皮明庥、虞和平、吴厚智编:《吴禄贞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9—270页)
10月30日(九月九日) 蓝天蔚、伍祥桢致电张绍曾:“宪密。此间军人遍然始终,惟次帅不表赞成,蒋樽反对尤力。我等反复开导,但无大效,恐其有合督抚联名出奏,拨出数条。务望我侪尤宜镇定,无论宣布与否,总宜以善词再行请愿。如我等稍涉激烈,难免日兵干涉。闻督练处派员到滦密探我军。桢、蔚叩。”(《蓝天蔚伍祥桢致张绍曾电》,宣统三年九月九日,《辛亥滦州兵谏函电选》,第56页)
△ 蓝天蔚、张绍曾等条陈意见为清廷一一接受。是日清廷入太庙宣誓立宪,下诏罪己。
刘骥回忆:清廷下“罪己诏”。张、蓝等具奏组织联责内阁,不任懿亲、协赞宪法、特赦党人三案,于本日俞允。清廷想缓和这个紧张局势,遂对张、蓝条陈意见,一一接受,立即入太庙宣誓立宪,下诏罪己。释放汪兆铭、黄复生等,将同盟会列为政党,二十镇也没有南调。由此破坏我们第二步起义计划。(刘骥:《滦州起义记》,《近代史资料文库》第7卷,第565—573页)
左舜生谓:当时清廷的形势,虽是这样的急转直下,可是抱有钦定宪法大权的迷梦,依然未醒。及至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与协统蓝天蔚由凉州[滦州]电奏要求立宪,并宪法由议员制定,清廷才感到随时有变生肘腋之虞,于是始命资政院起草宪法。九月十三日,乃将资政院所拟宪法上重要信条十九条宣布。(左舜生:《辛亥革命史》,第35页 )
10月31日(九月十日) 蓝天蔚、张绍曾等接到资政院电。资政院决议采用英国君主立宪主义,参照十二政纲所列,拟具重要信条。
《谘议院全体议员致滦州第二镇司令处电文》谓:滦州第二十镇司令处张统制、卢统制、蓝协统、伍协统、潘协统公鉴:庚电敬悉。时局至此,诚如尊论,非将现在政体痛加改革,不足以固邦本而维皇室。义声伟举,本院深表同情,政纲十二条尤多扼要之论。本院前日具奏组织联责内阁,不任懿亲、协赞宪法、特赦党人三案,已于本月初九日奉旨俞允,正与开示政纲符合,此外大抵皆为宪法中之条件。兹事体大,本院决议采用英国君主立宪主义,用成文法规定,并参照尊处政纲所列,拟具重要信条,一面征集各谘议局意见,汇由本院议决奏请,即日宣布,正在商榷中。本院系以改革政治为宗旨,现在时事艰危,倘兵连祸结,难保治安,恐牵动外交,转速实祸,本院所忧虑者在此,贵统制诸公所忧虑者在此。务祈痛切劝诫我爱国军人,共维秩序,以安大局,国家幸甚。资政院全体议员公叩。蒸。(《谘议院全体议员致滦州第二镇司令处电文》,宣统三年九月十日,《盛京时报》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