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国企 三大转变(3)

辛亥革命网 2008-12-15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 政 原国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能否成功关系国家命运,关系整个经济

  从单个国有企业的改革  转向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

  关键词

  有进有退 优化布局

  整体搞活国有经济

  “30年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这是做强国有企业、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改革开放以前,国有经济可谓“遍地开花”.1978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部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92%.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私营经济分布领域不断拓宽,外资企业逐步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提出“有进有退”、“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战略思想,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开始提速。

  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确定了“国家所有、分级代表”,“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

  随着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得到优化,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1997年,国有企业25.4万户,到2007年减少到11.5万户,年均减少1.4万户。企业户数减少,但国有经济总量扩大,综合实力增强。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3.9万亿元,到2007年增长到35.5万亿元,年均增长9.8%。

  目前,半数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一批国有企业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面超过90%,中央企业下属子企业大部分实施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重要的是,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07年底,有99家(次)中央企业进行了49次重组,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到149家,全国共有129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布局的优化为科技创新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提供了条件。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奥运场馆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凝聚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和“歼十飞机”工程等更成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典范。

  “实践也证明,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使得‘经济生态’和‘竞争环境’越来越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广东、江苏、浙江等民营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国有经济的发展同样出色。”邵宁说。

  广东国有企业户数、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实现利润都排在全国前三位;江苏国有企业户数、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均居全国第五位,资产总额居全国第四位;浙江国有企业户数、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都是全国第六。

  国有经济能否发挥好主导作用,必须放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虑。拥有了一大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话语权。

  2007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千亿元的有43家,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有26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有19家。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都有不凡的表现。20世纪全球十大建筑之一的香港新机场、世界最高钢筋混凝土建筑俄罗斯联邦大厦等一批高难度、标志性建筑“作品”上,镌刻着中国企业的名字:中交集团、中冶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世界500强中,我国内地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达到了26家,其中不乏处于完全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如中远集团、中国五矿、中国建筑等。

  30年艰辛的探索改革,30年不懈的攻坚创新。肩负着发展重任,承载着民族梦想,国有经济一定能继续创造出新的辉煌,中国企业一定会跻身于世界强手之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