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军事杂志主编谈60年国防建设成就(6)
辛亥革命网 2009-09-30 00:00 来源:网易 作者: 查看:
十三、中国已经拥有反航母弹道导弹技术
网易新闻:好的。这几年比较热的是反航母的弹道导弹,海外机构和媒体关注也非常多,就美国海军学院今年的一份报告上还引述了邱先生的一片博客,认为博客里提出的作战设想是可行的,邱先生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这篇博客的内容,您的作战设想是怎样提出来的?
邱贞玮:这篇文章,国内的反航母弹道导弹是90年代末期在国内论坛上开始出现的,03到05年左右,有一些人通过对国内科研机构论文的搜索发现了这个东西应该是什么样,而不是我们想象是什么样的。
网易新闻:我国在摸索当中?
邱贞玮:我国从90年代初期开始提出这方面的设想,有一些论文是在92、93年左右公开发表的。
周晨鸣:我来补充一下,实际上中国搞弹道导弹反航母这个事,80年代就开始在做,起步非常早,但因为中间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门槛,所以解决一些问题花了十几年时间,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东西。但这个东西从技术上来讲并不是新鲜的,美苏当年都搞过。
邱贞玮:苏联有专门的型号。
俞硕:弹道导弹可以打一些精确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打一些移动速度比较缓慢的移动目标,只要具备了这个特点,理论上就可以作为反航母的武器,但还需要侦察等其它手段的配合来实现。
周晨鸣:美国之所以不把这个东西搞下去了是因为他们的弹道导弹没有必要打航母这样的目标,因为他们的海上力量太强了,别的国家也没什么值得它打的东西。
网易新闻:按我国现在的技术水平,要研制出这样一款导弹还需要多少年?
周晨鸣:现在已经列装了。
俞硕:导弹具备打移动目标能力了,打大型的、移动速度比较慢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也可以定义为一个移动速度很慢的大型地面上装甲机群。
周晨鸣:大气层再入机动,潘兴2上就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的,并不是很新的。
网易新闻:我们已经具备了这个技术?
俞硕:在弹道导弹弹头上我们增加了一些适当的减速机构以后就可以保证这点,这东西在很多型号的弹道导弹上都有,包括我们国内也有一些。
网易新闻:用弹道导弹来反航母作战还有什么其他难点吗?
邱贞玮:主要是在大范围海域的侦察上,如何确定航母的及时坐标,确定不了它的坐标点那就没法儿打击,武器再好都不行。
网易新闻:现在我们的难点就是在侦察,如何发现航母?
周晨鸣:真要说弹道导弹打航母能有多少效率,命中率有多少,能对别国的航母战斗群形成多大威胁,其实没有办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因为这个过程中影响最后命中目标的因素太多了,只能说这个系统是可行的,至于最后效果是什么样的,只有不断调试、不断适应,这个东西刚刚装备,实际战斗力有多少,还在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俞硕:因为还需要一个大的装备体系的建设。
邱贞玮:这个东西的效果不只是军事上的,哪怕实际中不发射这种导弹,对方在之前就要考虑你有这种能力,本身就要对你作出妥协,只要部署,效果就已经产生了。
网易新闻:也就是说我们具有反航母弹道导弹技术之后,就能够给拥有航母的一方造成威慑?
周晨鸣:从防空角度来讲,我们知道,防空导弹有一个射角的问题,要考虑到安全射界,从90度角往下落的弹道导弹来讲,它的拦截效率要低很多,不可能一颗防空导弹直直打上去,拦截一颗,那等于还是砸自己头上了,防空时非常别扭,要过两条路,一个是过天顶(音),一个是超低空,但超低空不光飞机可以拦你,导弹也可以拦你,近处的近航系统还能拦你,要过三道门槛,但从天顶过去门槛就小一些,虽然技术上难一些,但人家对你的防御手段也相对少一些,所以中国、俄罗斯等一些国家就会考虑采取这样的手段来反航母。
但很多人又提出,有一些人认为,欧洲不搞的东西、西方不搞的东西,为什么你们中国、俄国在搞?但欧洲一些国家,比如英国,英国就没有相同的弹道导弹,法国就有,法国有M11,他们没有相关的技术积累,自然就不走这条路,而且他们也没有这个需要,不需要跟哪个拥有强大航母能力的国家打仗。因为中国、俄罗斯可能存在这样的需求(所以才要发展),我们都知道,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网易新闻:那是否可以这么说,反航母导弹对我们来说是“本小利大”?
周晨鸣:本也不小。
邱贞玮:不要考虑成导弹的成本,最大的成本是整个海军对于海上目标监视能力和通讯管制能力的投入,导弹本身的投入并不是很大。
俞硕:要建成一个手段也需要很大的投入,但问题是这是否是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只能通过一点(来证明):我们拥有一支航母编队所需要的成本大?还是建立有效的反航母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成本大呢?谁的成本大,就需要做装备规划的人来考虑了。
周晨鸣:还有,能不能有效和别人的航母对抗也是一个问题,最后可能会形成一点,到底是造水面舰艇来得有效,还是使用弹道导弹能更快形成威慑,现在我们都在摸索。
邱贞玮:我建议不要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看,我们有一支航母,我们的航母群跟踪对方的航母群,为导弹提供坐标,而导弹加强我们航母群的打击能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俞硕:我们不把它打击,至少也能削弱它一部分战斗力。
周晨鸣:对它形成一定的威慑,中国有句老话“投鼠忌器”,他们可能会担心,这次没打准,下次万一打准了怎么办,你们知道,如果是这样,美国可能会考虑自己的风险成本是不是高了一点,这样他们就会考虑对你的干涉、威慑是否划算,如果他们觉得不划算,可能他们就不来了,这样咱们的目标就达到了。
十四、中国的海陆空三军和二炮部队仍需要均衡发展
网易新闻:来谈最后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我们的国防建设今后最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俞硕:第一步,之前在各个方面的差距都太大了,所以现在我们不应该谈往哪个方向发展,要建立真正完备的国防体系,包括现在提以陆军、海军、空军哪一个为主也为时尚早,首先我们要把这三个军种,包括二炮,建立(起来),拳头要一般长。
网易新闻:木桶的板要一样长。
周晨鸣:不要出现太短的板让水漏掉,因为所有人都会找你最大的弱点开刀,如果你有块板特别短,那样就会导致可能你会在某一个方面特别受人欺负。
俞硕: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所面临的陆地威胁、空中威胁和海上威胁,三个威胁放在一起,没有一个是轻的,不可能只看重一个,把另外两个忽略掉,所以三个军种的建设应该齐头并进。
邱贞玮:从军种上来说是这样,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我认为军队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更注重“出境作战能力”,到国外维护我们国家的安定,本土防御上稍微弱一点。
俞硕:首先要保证本土防御。
网易新闻:现在本土防御没有太大压力。
俞硕:现在是没有,但未来一些潜在的对手,包括一些潜在的问题,都会对国内稳定造成很大的威胁。
十五、中国的国防建设还应该促进军民结合
周晨鸣:我是这么想的,中国国防的建设未来应该更好地和民用相结合,刚刚我一直想说,比如中航集团搞的大型运输机平台、大型客机,虽然这些都可以作为军用平台使用,但我觉得这些东西可以很好拉动国内的市场,前阵子出了一个报道,说中国的大型客机缺口是3700多架,我们知道,一架空客要卖一亿多美元,这就是将近4000亿美元的大市场,是非常大的市场。另外说中国的造船业也在世界上排到前三四位了,我们的航母制造、新型水面舰艇的建造是不是能把一些关键技术向民用方面做一些倾斜,这也是未来的方向,我们的汽车工业现在也比较发达了。
俞硕:我们生产装甲坦克、发动机工业和卡车技术工业,都可以用于民用。
网易新闻:不光考虑军队的提升,还要考虑对民用的拉动。
周晨鸣:美国很多大的军工企业本身也是民用的,比如通用,它自己就可以生产很多民用的东西,而且在一些尖端的技术方面,军用和民用的区别其实不是特别明显,只是军用的在环境使用上有一些独特的需求,而且客机这块实际上是民用这块要求更高,对舒适性要求更高,比如军用运输机颠簸就颠簸吧,但客机不行,要省油,要不然航空公司就破产了,大家坐飞机得觉得舒服,要不然没人做。
俞硕:关键是一点,要说现在一些大型项目,包括运输机等,光用民用市场的潜在需求进行投入,它的风险是很高的,首先军队有了一定的需求,用军队的投资来完成一部分它自己的发展,这样就会降低民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的成本。
邱贞玮:这方面的例子就是美国的KC135和波音707,波音707采用的技术就是在KC135上完成的,而且军队还可以为民航飞机提供初始定单,比如加油机需要大型客机,民航先研制出一种大型客机来,军用先订购60架作为启动客户。
网易新闻:也就是现在我们的国防建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通过装备的研制提升整个国家的工业,进而提升民间经济的发展。
俞硕:拉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这是很重要的。
邱贞玮:军转民技术,以前就是盲目的让军工厂生产一些民用产品。
周晨鸣:让一个飞机厂生产一个技术含量很低的面包车,事实上应该让飞机制造厂研制新型飞机,让新型飞机来适应民用需求的发展,这样的军转民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军转民。
邱贞玮:我认为在这方面中航工业公司在过去做得很好,比如生产过昌飞(音)面包车的哈尔滨飞机公司,其实他们在八十年代就为国外的飞机厂商生产零部件,就是国航的东西,只不过当时规模比较小,受整个国家环境的限制,但现在中航工业和国外的联系、在民航方面的投入都是非常大的。
网易新闻:我们现在也在走这个方向。
周晨鸣:这个方向是非常好的,民用市场显然要比军队市场大,潜力打开之后,民用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啊一些资本市场的钱也愿意往这方面投入,愿意干这件事,不光搞军工厂,最后它可能还会在民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国外有非常多这样的成功经验,国内也应该吸取这类经验。
网易新闻:好的,今天就先到这里,谢谢三位。 (本文来源:网易新闻访谈)